黄 毅
大安区何市镇,旧称何家场,是大安区的人口大镇。对于我这样的外乡人而言,有关何家场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有幸读到乡贤万德友老先生的鸿篇巨制《何市赋》,才发现何市镇是“十方古迹,一地人文!弹丸之地,大吕之声!”
清末民国四川大儒,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的赵熙曾说:“山川为无声之史”。秉承这一理念,我利用2024年春节假期,一面深入查证志书典籍,一面实地探寻古迹景观,对何市的印象才始发清晰和亲近起来。
长滩河是一条自北至南竖穿何家场境内的母亲河。听人推荐,这条河两岸风景极佳值得一看。正月初六,邀约了几位好友,驾车自西而东出城而去。虽说避开了县道大牛路上络绎不绝的车流,在新铺的沥青村道上,我们还是不时遇到堵车。这两年,返乡团年的外出人,大多都开着新买的轿车回来了。平日里没有几台车跑的村道,一下子超负荷了,一发生堵塞,车辆就会连成长龙,需要有人现场指挥疏通。我也不得不下车体尝了一把交通疏导员的工作,手舞脚移,满身大汗,道路畅通了,我也畅快极了。我们的车,沿长滩河向北,一路逆流而上的。此处地貌沟壑纵横,沟壑之间无数的丘陵山包,繁复杂树三三两两伫立,蔓草如密如疏,路边零碎春花随手可掇。村道在山坡与山谷中盘旋转折,沥青路面和安全设施建设完整,可看出这些年国家没少投入。打开车窗,丝丝凉意灌入车内。青黛的山峦、广袤的田野、参差的树木与灌丛、传统农舍与具现代气息的砖木小楼、如朵似带的白云、山谷间飘忽的薄雾、蔚蓝天空下时而掠过的飞鸟,构成连绵不断的水墨画卷,逐一展示眼前,其情境不无悠远,令人遐想。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处谷底。此处在三多寨镇响水洞水库(原属鸳鸯乡)以下三公里,河谷下切,河道狭窄、蜿蜒曲折,峭壁两立、水流湍急,是长滩河下游典型地貌。狭窄的河床被峡谷束缚着,阳光不进,略显暗色的河水在夹缝中穿山破壁,伴随点缀似的浪花和漩涡,奔流而下,象一条暴戾的枭龙,訇然作响。谷底夹山聚拢处,建有一桥似乎欲将其锁驭。站在桥上,仰可视陡崖绝壁,俯能听如雷涛声。“这一段河流,当地人称为乌龙河。这桥叫李家坝桥,夏天河水暴涨,可一夜之间淹没桥面。”听到旁人介绍,我不禁诧异:“不是长滩河的正源才叫乌龙河哇?”因为威远县文史专家、原政协副主席陈延德在其《乌龙河记忆》一文中提到“长滩河在上游正源又称为乌龙河……,在南宋中期以前叫苦竹溪,可能因两岸生长苦竹而得名”。1991年《自贡市大安区志(第一轮)》对长滩河则标明:又名小河溪,属釜溪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资中金峰寺的浅丘中,流经威远、内江一隅后在何市镇十字村进入自贡大安,然后南下,竖穿何市,最终经三多寨镇杨柳村转沿滩区姚坝汇入釜溪河,总长84.7公里。大安境内仅20余公里,其中主流河长19.05公里,有8条支流相接,长21.85公里。水域面积2312亩。因其河床狭窄,两岸滩多,故称长滩河。南宋《舆地纪胜》卷一百六十,在荣州景物(下)中记载:苦竹溪,在威远县东一百五里,来自资州内江,至本县界入龙台,溪水下合富顺监。从这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乌龙河苦竹溪的发源、地域、方位、距离、流向等,与今天长滩河是一致的,仅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望着来水方向,景致壮美。峡谷幽深、积翠凝蓝,水流激湍、拗怒郁勃,似蛟龙欲腾,声音激荡,如瓮内敲钟鼓。我不觉赞叹:还是乌龙河的称谓更贴切啊!
从李家坝经茨沟寺到响水洞,山峦起伏,乡村公路蜿蜒,车行其间,转折频繁。山腰处不时出现崭新的农舍,山脚下茂林修竹,阳光下水田里满是着金色的稻茬,山坡和坪坝铺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宁静间不时响起几声鸟鸣,一车人皆情随景迁,神清气爽。响水洞至长滩河大桥一线,水曲由岸,水隔因堰。何市镇与三多寨镇两交界,上世纪70年代筑起了大坝,两岸的河滩基本都被淹没。长约5、6公里的河道,蜿蜒向前形成10处沱湾,山横春霭,芦苇拂水,极尽变化之能,移步换影,多有野趣。每转过一个山口,停车驻步,就能欣赏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相对高度超出40米的雷崖山岭,局势雄强,壁立峰拔,松林苍郁,石壁苔染,呈现一条长长的弧形如蛾眉横亘天地间。于此,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开阔起来,水势变得舒缓温和,环抱着葫芦咀半岛流淌。300余亩的半岛,碎石垒成台地,柑橘树规整间植,一棵棵像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大伞,挂满了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子。站在岭峺上眺望,远处的山丘成品字形重叠,连绵不绝。春光下,河水澄澈清明,分外明亮,置身其中,心境随之空旷辽阔,心旷神怡。河水萦绕着一个三角形山嘴处,人称峨眉沱,濒河是风情独特的梯田,油菜花铺满坡面,山壁上点缀有几棵孤树,沱湾外侧有个小庙,叫做抚人庙,历史不可考,破败无香火。半山腰石壁青色而微微暗红,矗立如屏障一般,数百米长,似美女秀丽细长的黛眉。道路两旁盛开的油菜花,接连不断地拥向我们的车窗,春风吹拂,花浪翻滚,香气四溢。“峻山雅水,自然清秀,恍若幻境。游走这大自然创意画廊,我的心醉了!”同行的刘仓盐老师不禁感叹道。山峦重重中,河水潇徊,万德友老人站在长滩河大桥桥头,指着对面的山头介绍说:“这就是龙门山和鱼跃龙门”。沿着所指方向望去,这一带都是峭壁嵘崖,荒草盘结、树枝下垂,有很多斑竹、荆藤,浓荫倒映河中。龙门山石崖突兀,悬壁高张,旁边的鲤鱼山象一条翻腾起的鲤鱼,尾巴搭在河滩上。相连的骡子山等一众山头景象奇特,象一群鱼精,个个头朝龙门山方向,鱼贯而来,争先恐后,大有鱼跃龙门之感,巍巍壮观。万老道:“过去,这里野鹞横飞,雄鹰盘旋,人们也称老鹰崖。崖上长满香草,这个季节香风扑面,沁人心脾!”
长滩河大桥是自贡“东大路”的重要桥梁。“东大路”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古盐道。《明史·食货志》中记载,自贡“富荣盐场”的盐巴,近销本省各州府县,远销云、贵、陕、甘。只是过去的井盐外销,主要靠釜溪河航运。由于河床狭窄,滩多水浅,载量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各地需求。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商民呼吁,时至清朝康康熙(熙)乾(隆)年间,才逐渐开辟陆运,于是一条负有时代使命的“东大路”,应运而生。最初,东大路只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是旧社会成千上万的“盐担子”肩挑背磨,长年累月,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民谣:“晴天汗如雨,雨天路似油。一年四季风里走,千家万户鬼神愁。”后来,地方财团为了进一步开发贸易,联合盐场及各界人士,募捐筹款,从富顺县永年区的黄坡岭等地,运回坚硬的黄浆石、青沙石,从牛佛渡经何家场到大山铺,分段铺面设了一条石板路,全长70华里,缓解了这段路程行走之艰难。盐担子,就是“棒棒军”军,大多是成、渝两地或云贵高原的无业居民和乡村农民,为了谋生,长途贩运,从家乡担来一担大米或其它生活物资,沿着东大路走来。进入大坟堡、自流井、光大街等地卖去大米、实物,再到“盐垣”购买“票盐”,凭证到盐仓提货,然后用专制的装盐笼包,收拾得整齐牢实,长途挑运到外地,赚点差价和辛苦的脚力钱,艰难维持一家人生计。自陆运以来,究竟有多少盐担子,长年奔波在东大路上,磨破了多少双草鞋,洒下了多少血汗,无法统计。据万德友介绍,早年,长滩河只有一座沟底石头平桥,1945年由自贡盐商曾慎先独资修建。由于桥位低下,水枯时节,行人尚可通行,每年洪水一涨,则石桥淹没,阻断交通。新中国的建立,古道变坦途。1970年3月,长滩河大桥建成,桥洞1孔,跨度40米,桥头翼洞各3孔,高度11.4米,全长63.7米。1995年,在拓宽大梨树到牛佛镇的公路时,又对大桥进行了加宽加固,桥基固若金汤,桥面车水马龙,成为西起自流井,经大坟堡、大山铺、何家场至牛佛渡的“东大路”之重要桥梁。如今,自贡进入高速公路和双高铁时代,全面融入国家骨干交通体系,物资往来,人员交流,再也不需长途跋涉肩挑背磨了。千年盐道上驮畜的蹄迹和背夫拄杖的杵痕已湮没在漫长的光阴里。看着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以及岸边的石头砂子,水面腐烂的草木,触摸着这艰辛的历史,以之兴怀,感慨万分。
驾车沿着长滩河西岸上行,我向同车的专家不停打听僚人在自贡的情况,多年在此工作的大安区总工会原副主席温真平建议,车停在转头湾,大家徒步沿肖家坝、苟儿坝、郑家坝、大坟坝、周家坝到赖家坝,“我们此行要去看的赖雅庙就在赖家坝上!”听了他的话,大家迅疾下车,一路随行,向有僚人神话的地方走去,内心杂糅着欢快与好奇。绕行红斗山,由南向北望,视野开阔起来,游目四瞩,滩坝宽阔如链,河道曲折舒缓,竹林、民居、道路、小桥、田畴、丛树点缀其间,四围山外重山,如屏如障,烟云变幻,积翠堆蓝。藏风纳气的地形,五彩缤纷的风貌,驾螭乘蜺,驰骤其间,山河如画,仿佛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史书记载,历史上有一支僚人就生活在这里。存在了300多年,至今都留有蛮子洞、赖雅庙等遗迹。”区文管所的邱世剑介绍道,何市域内的历史记载可推述到奴隶社会。据《华阳国志》巴、蜀国疆域之描述,蜀“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而巴则“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西接黔涪”。大体可见,蜀为岷江流域,巴为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居二者之间,下游之内江、自贡、泸州地区,则为二国之交界,争战之时,时为蜀据,时为巴有。何市地区大抵属巴郡管辖。西晋末年,中原地区连年战争,关陇秦雍大量流民随首领李特入蜀,攻州夺县,竟成流民政权。巴蜀原住民为避战乱,大批东下荆湘,致使蜀中郡县荒废、有地无人。成汉政权为备战东晋兵力粮饷之需,招引生活在生产条件更差的居住于贵州的僚人入蜀。二三十年间,有至少50万僚人迁入,主要占据岷、沱、嘉三江下游,何市所在的沱江中下游,是僚人主要聚居区之一。经过300年繁衍,何市地区僚人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主体民族。僚人精悍,尚勇好战,以氏族为纽带,半耕半猎,崇尚鬼神。仓盐老师补充道,僚人的生活状况,史书虽记载较为详细,但没有诗歌上记载得丰满。诗圣杜甫在夔州生活期间,接触到了僚人,在诗歌中描述了僚人的许多民族风情。僚人以夏历十月一日为新年节,杜甫在《十月一日》诗中描绘了僚人新年的喜庆——“蒸裹如千室,焦糖幸一柈。兹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刘禹锡写有“竹枝词”反映南平僚人生活,“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全诗宛如一幅风俗画。诗人以漫山开放的桃花李花和缭绕在蓝天白云之间的缕缕炊烟作为春耕大忙时节的自然背景,点缀活动着在江边汲水为炊的妇女和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在田园劳作的男子。不仅从穿着装束和劳动的内容上突现了山村农民的特征,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时也在男耕女炊、村庄男女各当家的画面上显示了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本色。
“这都是政权稳定时期的场景,那时的僚人已经开始汉化啦!”老邱阐释到,僚的名称,最早约见于西晋陈寿(233-297)所撰的《益都耆旧传》。“僚人入蜀”,是指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事件。梁朝李膺的《益州记》云:“……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公元338年,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割据巴蜀的李寿称帝,改大成国为大汉国。僚人从羊柯(云贵)入蜀,“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僚人“铸铜为大鼓”(《隋书》),“击铜鼓以祈祷”,“着斑布,击铜鼓”,“疾病,击铜鼓、沙罗以祀鬼神”。“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历代封建王朝歧视、压迫他们,“岁岁伐獠”、“获其生口,以充贱隶”、“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封建王朝甚至“取獠口,以为阉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引起僚人多次反抗。到南宋时,僚人与汉人融合,成为“编户”(有户籍的居民)。从东晋到南北朝,蜀中僚人最多时达到三四百万口。五代时期(907—960年),中原战乱不止,朝廷放松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云南南诏崛起。南诏国是彝族人民建立的政权,云南大理的巍山县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泸州、宜宾、富顺、荣州一带,毗邻云贵,是中央王朝与南诏战争必争之地,时复时陷。富顺僚人田、斗等部落首领乘机而起,割据一方,控制着地方政权。南诏战争平息,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初期,僚人尤为不服,云、贵、川、湘、鄂边区的僚人进行了一次全面武装反抗宋王朝的军事斗争,各地僚人武装不仅有密切的组织联络,而且还互相承担支援任务。其中,富顺僚人首领田彦晏组织富顺的僚人武装投入战斗。直至宋真宗天圣初年(1023年),田彦晏为了支援施州(属夑夔州府路),再次联合赖雅庙、茨沟寺以及川南一带的僚人武装,用兵千里之外,打到了湖北恩施地区。不料,新任夔州府路巡检使史方,趁田彦晏寇施州时,遂领兵直抵富顺,荡其巢穴,待田彦晏武装返援时,史方以逸待劳,穷追猛打,僚人无力抵抗,以致投降,从而解除了战斗,并被解散了僚人武装。此后,宋朝实行了怀柔的民族政策,除战死和迁移者外,地方政府尊重僚人的传统风俗,促进了僚、汉杂居,和平共处,政局方才稳定下来。《新唐书·南蛮》记述:“戎、泸间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这里的“戎”指戎州即今天的宜宾;“泸”指泸州。“何市这一带生活的僚人不少,也因反叛与平叛,曾成为古战场!”老邱意味深长道。
古代地方统治集团歧视僚人。在族名上写作“獠”,《尔雅》中解释“獠”为“宵猎”,也就是晚上狩猎。可以理解为此族群在早先是以狩猎为生,原始落后。在富顺境内称“夷獠”、“土獠”,或称“富顺蛮”,解放后为尊重少数民族才改称“僚”。僚人最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比汉人落后,基本上是刀耕火种和狩猎。后逐渐与汉人融合,华夏融合与文明进步改变僚人生产和生活方式寂寥蛮荒的底色。《舆地纪胜》载:“《图经》云:惠泽庙在监郭下,井地主金川神姓王,井主梅泽神姓梅。梅本夷人,在晋太康元年,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至三百尺,咸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之赖焉。梅死,官为立祠”。这条史料就是叙说梅泽在今富顺开凿盐井的经过,史料中“梅本夷人”,据史学家许肇鼎考证,尊为盐井之神的梅泽可能就是僚人。《太平寰宇记》多记载唐代僚人在川南开凿了大量盐井,井名古怪,绝大部分都没有汉文意义,且多以“赖”字开头,据赵熙考证为“一盖僚语”。
老邱的一番介绍,让我陷入一阵沉思,更激起追根溯源探寻古迹遗址的好奇心。藏在史册上的刀光剑影、步步惊心,群山中的葳蕤巫幻,驱使我们继续向前。行至一处,见河中出现一浅滩,前窄后宽长三四十米,呈长喙状,把河面分为左右两支,西水面宽30余米,东水面宽仅10米左右,浅滩后沿分置两桥,高出水面10余米,地形奇特。万德友老人指着河面说,“这就是凤凰嘴,外侧的小河叫石榴河,是长滩河的支流,上面的桥的位置就是历史上的赖雅桥。内侧长的那座桥是近些年新修的,叫团结桥。”赖雅桥为东北与西南走向,横跨赖雅溪。此处“乃谿畔岫排峦,壁悬崯峙,诸间谷汇焉。每夏秋霖,溢輙奔涨禁涉”。桥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甲戌年),原为三孔石桥,明代士绅何友谊秉承父志倡修。古桥早毁,1970年代,重建于古桥西南侧,现叫凤凰桥。两桥中间是一面面积很大的缓坡,路边的指示牌写着“赖家坝”三字。至赖家坝,其正上方坐落着两级台地,气势恢宏,上面有一处校舍,山顶是葱郁的大树覆盖。“那里就是赖雅庙的旧址,过去立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邱世剑兴奋地告诉众人。大家加快了脚步,穿过一条新修的街巷,很快来到叫永和中心小学的地方。校舍面积有五六十亩,分为上下两个院落,建筑以楼房为主,多略显陈旧,唯独上面校门一侧却是三层楼的崭新建筑,现代氛围极强。门卫师傅告诉我们,新教学楼的位置就是过去赖雅庙的正殿。事后查找史料,《富顺县志》记载:“明代县西北尚有赖雅庙一座(位于今何市镇十字村凤凰嘴)”,四山棋布,双溪带环,甚盛地也。然而,所祀之神,非佛非道,庙旁还立有“誓柱”以示永不反叛。此处系古代僚族人民的神庙,原名僚家庙。战乱之后,僚人逐步汉化,庙宇历经改建,因古代汉语僚、赖同音,遂名赖家庙,年深日久,民间俗称赖(读奈)雅庙,讹称癞哑庙。元代,赖雅庙定为传递公文的驿站,沿袭赖雅庙之名,命名赖雅铺。按照15华里一铺,由安乐铺、杨家铺传经赖雅铺、熊家铺、新店铺、瓦宅铺等站,南达富顺、宜宾,上至成都府。每年有官兵,车马随从,以及贩夫走卒,往来频繁,促进赖雅铺的商业摊点,逐步繁荣,从赖雅铺至杨家铺15华里的官道上,断断续续的都有各种商业店铺,生意兴隆。时至明代,赖雅庙已成为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景泰二年(1451年),在赖雅庙的基础上,重修庙宇,增塑神像,改建为佛教禅林,仍称赖雅庙。嘉靖六年(1527年),又对庙宇进行续修,扩建,香火鼎盛,游人不绝,然而,明朝末年,赖雅庙毁于战争,直至清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庙宇,延续香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进行大规模培修、扩建为上下两座殿堂,上殿供奉佛教神像,塑有四大天王,弥勒笑佛(民间俗称摸摸佛或笑罗汉),大雄宝殿塑有如来佛,两厢塑有观音菩萨,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下殿则增建为阴曹地府十二殿,彩塑各种泥像三百多个,形象奇特,阴森恐怖,象征上天堂、下地狱的惩恶扬善、因果轮回关系。胆小者不敢擅入,胆大者也小心翼翼不敢停留。赖雅庙扩建后,僧徒增多,香火空前兴旺,受到四方乡民的崇拜,受到地方绅士的保护。直至民国时期,庙中住持僧隆福拥有庙产60余石(约40多亩),每年信众捐赠的香火、灯油等收入,即可维持寺中众多和尚半年生活。特别是每年三月三赶赖雅庙,举办庙会,各地商贩云集,各色商品丰富,摆满长街,生意兴隆,热闹异常。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如织,香客如云,赖雅庙中香烟袅袅,鞭炮声声,各地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还愿者,轮番跪拜,川流不息。其中,摸摸佛(弥勒笑佛)前的男女老少、信众更是拥挤不堪,认为身体某个部分有病有痛,只要摸了笑佛的相关部位,就能减轻病痛,或不药而癒,虽属心理作用,但许多信众却深信不疑,成为庙中一大特色。庙会盛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破除阴曹地府十二殿,捣毁神像,仅存上殿。上殿建筑,坐北向南,抬梁木结构,面阔5间,长22米,进深13.4米,通高9米,建筑面积294.8平方米。房架撑弓施浮雕、圆雕人物、花卉,柱础施石刻圆雕。整座大殿建筑规模,至1985年仍保持完好。后来,大殿两山已改为砖墙,殿门、明间、次间及窗棂全部拆除改建,作为永和小学学校用地。区文物管理部门曾发现殿前20米处有清雍正四年(1726年)石刻碑文一块,长1.9米,宽1.2米,刻字面平铺向下,曾作为学校职工用作洗衣板,后已停止使用,作为文物保护。通过文物普查后,1995年1月,大安区政府已将赖雅庙大殿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1月5日竖立保护“赖雅庙大殿”的石碑标志。然而,2001年,经区安全办查为危房,急令拆除,大殿所有破瓦、撑弓、石础等,全部处理,荡然无存,曾令作文物保护的石碑,已不知去向。今仅见有区政府公布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标志,立于草坪后围墙之下,尚可证实此处曾是赖雅庙大殿的遗址。
时代演变,历史沧桑。僚人“永不反叛”的石柱已不存在,赖雅庙也成为一个名称,僚族也在民族之林中消失,但三月三赶赖雅庙的僚族风俗,却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永和中心校的操场上高大的水杉树,静静告诉人们,这里联系着古代僚人大批入川,徙入川南,安居创业,以及战乱频繁、奋争生存的历史,值得今人追根溯源,考古怀念。
长滩河大桥东侧山坡上,坐落着自贡市第三十四中学,1972年建校,区划前为富顺八中,规模较大,据说最多时学生达数千人。“东向2公里,就是何家场啦!”万德友老人指着说。《何市风情》一书记载,何家场,介于赖雅铺和熊家铺之间,毗邻古市场。何时建场?因何命名?却史无可考。查阅档案,采访口碑,关于何家场的形成有以下三种传说。
一是僚人汉化说:据《四川经济年鉴》(1986年版)记载:在成汉政权统治时期,四川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批僚人从贵州入川,逐渐迁居川南今之荣县、自流井、沿滩以及三多寨镇一带。何市镇多为僚人聚居之所。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曾设和义县,“以招和夷僚”。僚人与汉人杂居,在汉族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和共同的劳动生产中,大多僚人汉化并多从何姓。赖雅庙的僚人逐步移居今何家场周围,或耕读传家,或经商创业。时至元代,地处赖雅铺与熊家铺之间,常年贩夫走卒,相继往来,驿站流转,络绎不绝,陆续出现茅棚小店,从而成为何家场的雏形。
二是何家地坝说:在何家场西向一里之遥,有何姓旺族,世居库楼冲(今属何市镇雨山村),族大人多,书香门第,为官者众,官运亨通,收入颇丰,家资豪富,府第宽阔,曾修有储金纳银的金库楼房,故称库楼冲。民间传说:“明代进士多,库楼冲是个窝”。库楼冲地处驿站的交通要道,每年来往官员,拜访谒见,客情较多,宴会频繁。仆役家人,为有利随时采办各种什物,遂圈地为盘,以青桐树为中柱,搭成一座茅棚,作为场地,招引各地商家和四乡农民来此交易,始称何家地坝(遗址在今何市中心卫生院周围),初步形成集市。同时还修有一间小屋,内立一块石碑,刻有碑文:“何家地坝,以此为界”(遗址在今何市兽医站。石碑在解放后被毁)。陆续招来行商、坐商、修房造屋,摆摊设点,逐渐形成场镇规模。民间传说何姓旺族的祖宗死后,先后葬于距何家地坝不远的一座官山(一共七座古墓,2010年11月,因修建已掘毁),修有拜台神道,为守灵和生活方便,建有灵堂、房舍,断断续续地与何家地坝连接起来,扩大了地坝范围。每年春秋两季,扫墓、条祀,极为隆重。族人聚集,热闹异常,促进了场镇的茶坊酒肆饮食起居,以及商品百货,生意兴隆。于是人们综合何姓家族的声望,何家地坝的基础,何家大坟的排场,简而名之“何家场”。
三是井盐陆运说:明末清初,战乱不息,川南地区却相对稳定。清朝入关后,实行“鼓励移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湖广、江西等省的移民大量入川,散居富顺各地,促进了自流井盐业生产的发展。过去,井盐外销,主要靠釜溪河转沱江进入长江航运。康熙、乾隆年间,才逐渐提倡陆运。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海盐滞运,川盐济楚,开辟了西起自流井向东经何家地坝至牛佛渡的古盐道东大路,全程70华里,到牛佛渡或沱江航运,或人力挑运(俗称盐担子),上成都,下重庆,远销湖南、湖北等省。何家地坝,地处东大路之要道,是人挑驮运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有利入川人民定居创业之所。咸丰末年,清军镇压“李蓝义军”,火烧熊家铺,波及古市场,幸存的商民转入何家地坝,修房造屋,经营茶酒客栈,摆摊设点,经营百货杂物,各行各业,日趋繁荣。商业人口逐步增多,场镇规模进一步扩大。熊家铺、古市场的先后消失,促进了何家场的场镇发展,商业繁荣。
何家场的名称从何而来,我想这与它历史上为和义县管辖是否有关?隋朝大业十二年(616),朝廷为“招和夷僚”,组建和义县。自隋大业十二年(616)至北宋乾德五年(967),和义县从建置到撤销的351年中,何市地区均属于和义县之辖区。赖雅庙和三多寨镇茨沟寺幸存的僚人与汉人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汉化,成为汉族人民的一部分,并多从何姓。复旦大学教授吴松弟,其在《两唐书地理志校释》书中,称和义县县治在今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赖雅庙附近,认为此地既为和义县的地理中心,又为僚人聚居中心(有僚人神庙僚家庙),而长滩河亦便贸迁,明朝时的赖雅镇,其由来,当与曾经作为县治有关系。我想,古和义县治的具体位置,由于无典籍详细记载,又无出土文物,目前仍是悬案。但无论如何,何家场地区在历史中均属于和义县核心管理区域。赖雅庙、赖雅溪明显属于僚人印记,何市的何,原永和乡的和,则与和义的“和”字,或同音,或同字,不免让人遐想。
历史上,何家场的名称几经变化,自1988年1月,正式定名何市镇。我们来到何市镇镇政府驻地,同行的朋友说这里以前是江西入川商人修建的万寿宫,左上方就是它尚存的大殿。抗战时期,万寿宫为何市乡公所驻地,其二楼石栏杆上镌刻有“抗战救亡,复兴农村”的标语以彰显何市乡人誓与国家共存亡的抗日斗志和决心。现在,映入眼帘的“抗战救亡,复兴农村”八个大字被涂成红色,十分醒目。当地人讲“有场就有庙,无庙不成场”,除了这座万寿宫外,何市场镇还建有川主庙(原何市乡政府驻地)、以及不复存在的禹王宫、天上宫、南华宫等。南华宫曾经作为各地各姓每年联宗祭祖的会馆,一度兴旺繁华,所以有“没有南华宫,不成何家场”之说。
史志上描述明清时期的何家场,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的沟壑之中,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原属富顺县的一个边缘古镇,距富顺县城80华里。场镇仅有一条街,长不过500米,宽不过2米,均为石板铺路,街道狭窄,起伏不平。两旁约有民房一百余间,均为青瓦木结构,抬梁串夹壁,多系平房,房屋低矮。约有商业店铺百余家,店堂低浅,光线幽暗。每逢农历一、四、七赶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农民,拥挤街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常感“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春节期间,有狮灯、龙灯、牛儿灯、幺姑灯等民间文娱组织活跃街头;常年有评书、竹琴、金钱板、莲花闹等民间艺人说唱于茶馆;每逢赶场日的傍晚,或节日庆典,红白喜事,场镇商民组织了一拨围鼓,坐唱传统川剧,堪称较为高雅的文娱活动。每年要举办一次“庙会”,更是商家云集,生意兴隆,盛况空前。“旧志所载,寥寥若晨星”。何市镇这一地域的历史,就像一座古旧而斑驳的迷宫,给后来的历史解读造成了许多盲点和神秘。
现在的何市场镇已今非昔比,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道路基础设施完备,工矿企业星罗棋布,是规划中的内自同城发展核心区了。
车行至何市境内的大安区现代农业园区。因为是春节期间,到处鞭炮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崭新的楼房前停满了轿车,院坝内许多农家摆起了宴席,䆲“九大碗”的蒸笼垒得老高,热气腾腾。在何市的周家坝、黑盐滩、张家祠堂、杜家坝、法海寺、岩子坝一带,栽种着成片的柑橘。农业园区初创时,园区管委会在平坝中央树起一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大匾,至今熠熠生辉!农业产业化转型,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车窗外,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初春花开,花白且小,漫山遍野,繁花似锦,斑驳绚丽,花香四溢,这香气不高昂,不热烈,幽幽,淡淡,馥香醉人,有温润平和之美。九月霜降,果实系缀,丹朱黄明,耀眼灼目,阳光闪烁下,一片光明,恰如盏盏灯笼盏成簇挂在树梢。我们此时来,正是采摘的季节,大量晚熟品种供应春节市场。在柑橘园的产业道上,随处可见采摘堆积的橘子,忙碌的工人,以及装满货箱的重载卡车。眼馋口馋的众人,在一处橘子堆旁停下车来,随口道:“请问,你的橘子咋个卖?”坐在树桠间休息的主人满脸堆笑,说“这是打批发的,你们可以随便尝尝。搞不赢,我们没有零卖。”主人黝黑脸上掩饰不住的丰收的喜悦,一面热情地剥橘子要大家品尝,一面与我们攀谈起来。“今年还可以,光我流转的地,就产了五六百吨,因为甜度高,卖得不错,这批上市的,都被外地的经销商来地里拉走了。”据说,农业园区的柑橘种植已经达万亩,选植的品种品质颜色果形都很好,远胜过外国橘子标准,而且集中在春节前后上市,农户的收益很高。听了这话,仓盐老师朗声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看来《楚辞·橘颂》说得好,世间孕育这佳美的橘子树,生来就适应这里的水土啊!”
小憩之后,我们上车,翻越法海寺后的陡坡,一路向古驿道十字岭上的杨家铺驶去。车行在弯曲的沟壑里,两旁是一片片茂盛的经济林。偶尔,传来不知名的鸟儿发出的清脆鸣叫,轻叩着山梁上的寂静。杨家铺地貌奇特,三面是合围的山梁,一端开口,像一节盲肠。沟底是不宽的冲田,山脚有零星的农房,山壁刀劈斧削一般,山脊上森木莽莽野草萋萋。这里地处背阴,阳光照不进沟槽,只能抬头看天。正前方有一道垭口,那是古道通向内江的通道,险峻莫测,壁立幽深。一阵山风从山梁掠过,似乎曾被时光凝固封尘的喘息声、呐喊声、马嘶声、擂鼓声纷涌而至,历史上的悠悠往事、战争辙痕瞬间穿越中来。
“十字岭为古代富顺至内江必经之地,至今尚留存有部分古代驿道的石板路。杨家铺原为杨家市,距离富顺监六七里。”老邱的话又让车内活跃起来。他为了说得清楚,把清代曾任富顺知县的段玉裁修《富顺县志·防汛》篇找出来给大家看。书页上赫然写着:“北通内江县为葛家铺、高坎铺、瓦宅铺、新店铺、熊家铺、赖雅铺、杨家铺共七十里。”老邱肯定地说,“由此可知,《宋史》所记载的杨家市,即为今何市辖区内之杨家铺。”“那就对上号了!杨怀忠誓师就在这里。”我兴奋地给大家讲述起历史的车轮曾从这里辗过故事。
——北宋益州士兵起义领袖王均(?-1000年),曾给宋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宋真宗咸平三年正月元旦(1000年2月8日),上距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不过五年,戍卒赵延顺不堪上级压迫,率众杀死符昭寿,占领益州,拥立王均为“武威元皇帝”,国号大蜀。大蜀军众至十余万攻破汉州(今四川广汉),击败宋将杨怀忠,又歼灭雷有终所部。后宋军大军进攻围剿,成都(益州治所)城破,王均突围至富顺境内,准备南渡沱江,企图进入当时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戎州(今宜宾)、泸州,徐图发展。宋军先锋杨怀忠追剿叛军来到杨家市,很喜欢这个地名。自己姓杨,在杨家市,仿佛碰到了彩头。当获悉敌军要渡江,便骑马登高,对左右说:“纵贼渡江,后悔无及!石侯将至,当以奇兵取之!”杨怀忠率大宋“虎翼军”江边列阵进击,王均正准备南渡沱江时,因仓促应战被杀。王均余部6000余人全被杨怀忠虏获,大蜀灭亡。杨怀忠(951—1024),字国臣,淮甸庐州人,汉代名臣杨震之后。《宋史》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河书画舫》等文献有相关记载,其墓志可与传世文献互证。何市的杨家市也因杨怀忠在此誓师被写进了《宋史》。后富顺旧志按《宋史》将北宋名将杨怀忠讨王均于此誓师故实时记载为杨家铺。
站在杨家铺一高处,心想这是不是当年杨怀忠登马发令的誓师台呢?一阵山风吹来,仿佛他威严的号令在耳边铿锵回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群峰簇拥着逶迤清亮的长滩河、沿岸风光秀丽、赖雅庙的僚人传说、依稀可辨的古场镇、苍凉厚重的古驿道,无不透着古风古韵。如今,刀光剑影远去,难闻铮鸣鼓角。一天来何市镇之行奇美壮丽的景色,欣欣向荣的乡村特色产业,人们安居乐业,给我深刻印象。赏景话古,快然自足,无比愉悦,不由发出“生逢静好盛世,幸福莫过如此”的感慨!
编辑:王娉婷
责任编辑:张驰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