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网记者 冯方湲/文 宋姿熠/图、视频

川味十足的铜壶茶艺是中国茶艺中的“动作明星”,表演者所执铜壶为我国独有的茶器具——长嘴铜壶,因其壶嘴长度多在一米左右,故也称“长嘴壶”或“一米长壶”。
关于长嘴壶的起源有一说法:四川盛产茶叶,遍及城乡的茶馆想要招揽更多短暂停留的旅客,“幺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快速泡茶,及时满足每一位客人的需求,长嘴壶应运而生。在拥挤喧闹的茶馆中,这种独特的茶壶能减少掺茶者的移动,扩大其服务半径为更多茶客沏茶掺水。如今,这门源于传统茶馆的掺水技艺,在融入杂技、舞蹈、武术、戏曲台步等元素之后,渐渐发展成为一门表演艺术。

毛鸿雁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铜壶茶艺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注重表演者的精、气、功、韵、型,招式变化繁多,每套动作都有贴切的名称和与茶文化相关的解说词。
作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铜壶茶艺表演营造了茶馆的文化氛围和民俗气息,提高了茶客的品茗乐趣,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肢体语言,让人们在愉悦中感知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感受体验慢节奏生活的惬意。
“以前我是习惯喝牛奶的,因为有一次喝茶的体验特别好,才对茶文化有了兴趣。”1994年出生的自贡姑娘毛鸿雁,因为一杯茶爱上茶文化,在她决定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谋生活、干事业之后,原本从事会计工作的她毅然辞职,于2020年拜师“茶艺达人”曾小龙,开始系统学习铜壶茶艺。
初入师门,毛鸿雁便发现自己的师兄师姐基本都有一些戏曲、武术、舞蹈功底,与他们相比,毛鸿雁直言自己就是一个毫无基础的“三无”人员。
“有一个师兄的茶艺套路动作很快,我们称他为‘闪电宋’;还有一个师兄曾在少林寺学武,很多高难度的抛壶动作都完成得很好。”回忆起学艺的往事,谦虚内敛的毛鸿雁说自己是“零基础”又悟性不够,学得很慢。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铜壶茶艺,她从零出发,学习扎马步、戏曲台步、古典舞,虚心向各有所长的师兄师姐们请教。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年勤学苦练,毛鸿雁终于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铜壶茶艺表演者。此时的她,再次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回到家乡自贡创办自己的茶艺工作室。有志者,事竟成。2023年,将“自贡铜壶茶艺”擦亮的她,被认定为自流井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说起自贡,大家的印象主要还是在大、小‘三绝’上,但其实我们自贡的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还是很值得推介的。”谈到自贡铜壶茶艺申遗和创办茶艺工作室,毛鸿雁表示,她想要以“茶”为媒,将自贡的悠闲和安逸与更多人分享,为输出自贡茶文化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右手拿壶,左手扶住壶杆,看准茶具注水,动作要干脆不要犹豫。通过惯性可以调整间距,拉长水线使其达到一定的观赏性……”研学课堂上,毛鸿雁将注水、收水、缠头、转壶等铜壶茶艺要点向学生们娓娓道来。
在毛鸿雁的积极推动下,自贡铜壶茶艺的亮相地点从一方小茶馆逐渐变为各处展台、讲台。但在努力推广铜壶茶艺的过程中,她很快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破解的“传承”难题。
与自贡大多数子承父业的非遗项目不同,自贡铜壶茶艺的传承是师徒相授的模式,因此其传授教习的方式也与家族传承的耳濡目染大相径庭。“怎样把我会的讲给别人,还要让别人很快理解并学会,这里面就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了。”将传承目标定在传道授业后,毛鸿雁再度拜师学艺,于2021年顺利取得了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试中心颁发的茶艺教师证。

持证上岗的毛鸿雁,以更大热情投身公益活动和各类研学活动,通过“茶艺进课堂”为小学生讲解茶艺知识、参与拍摄自贡市文化馆公益慕课、在相关研学实践基地讲解铜壶茶艺知识……近年来,在海南、成都、内江等地,通过民间民俗文化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自贡铜壶茶艺频频亮相,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而立之年,逐梦而行。作为让铜壶茶艺在自贡落地生根的非遗传承人,毛鸿雁坦言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尚浅,前路虽未可知,但她将继续怀揣对茶文化的热爱,带着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思考,让自贡铜壶茶艺真正走出去、走下去。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才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