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老街,形成已好几百年了吧,位于东侧的燕子山与西侧的八脚山和马草山之间。从北至南,宽不过十多米,长也就两公里不到。这条街,在古老的盐都历史上因盐业而兴盛繁荣。很久以前,这街不叫大安街,而叫“大坟堡”。为啥叫这俗气而不逗人喜欢的名字?传说因与一座阮氏豪吏要官的大古墓相关。大坟堡的名字虽然有点不好听,可它却两三百年来因盐业发达而名气远扬。大坟堡,在自贡东西的“富荣盐场”中占据钻井汲鹵烧盐并运销各地的极其重要而显赫的地位。
2023年,川渝地区联合提出以“川渝盐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件事在全国刮起了一阵旋风,各类新闻和相关研究铺天盖地涌到眼前,让我有了更好的条件,去深入探寻家乡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成就。谈及申遗,杨宗翔反复提及“大坟堡及其周边现存文物极多,那里就是一个大型露天井盐遗存博物馆”。
我敏锐察觉到,大安旧城拆迁改造,给古盐井重现世人,带来了转机,是时候去寻觅大坟堡这座古盐场啦!

二月初,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我邀约上钟旭、杨宗翔、邱世剑三位老师,与陈永春主任一道,开启了大坟堡一带踏山寻觅古盐井遗存之行。
八脚山周边山麓分八支,在《富顺县志》山川上赫然写着:八脚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麓分八支故名。从凉高山的夻口山,到大坟堡的元顶山,至马冲口三道拐,绵延数里,峭高百米,岭树重遮,状似蟠龙。我们来到燊海公园后门半山坡上,在密叶森森的黄桷树丛之中,阮家大坟安静肃穆地藏于一角。据说,明代这里是农田村舍,山顶建有道家真武庙,旧称真武山。作为自贡盐场发迹早的旺族,明万历年间,阮氏家族在八脚山下插阡占地,称阮家坝,投资盐业开采,建阮孝义祠,阮家大院。大坟堡的主人阮氏家族的发达,缘于早在明代就开始对盐业的开发。清乾隆时,阮氏盐井就拥有七十二井,只是多数在清道光和咸丰时停产,旧井土地或佃或转卖,其中多数转予陕西商人。发了财的阮姓便在八脚山修坟,凿山为穴,存放棺椁封关,外砌石为衣冠墓,坟堡高大,气势恢宏,坟前有宽大的祭祀台,几十米长的神甬道,两边并排立石人石马,雕刻精湛,拜台宽敞,松柏茂林,塋墓熠熠,立有三通纪事碑。清乾隆五十二年,墓道前下山路,建有一座牌坊,因地处八脚山,称为八脚牌坊。

抬头望去,牌坊上山正面牌匾赫显“奉天勅命”四个大字。雕龙围绕匾额四边形周边,头在正上方汇合二龙戏珠。紧接下梁是六幅镂空石雕,人物头部已被人为削去。牌坊两边雕刻的窗花,纹理精细工整,时隔几百年还如此精妙,得益于选用精良的马蹄铁黄浆石,历经岁月,花纹反显铁黑色,轮廓无损。正门两边石柱楹联:右:地脈有根源溪環玉带顃就锦屏赏不盡青山秀水;左:英靈曾福澤毓為国華榮徵家瑞看此後肖子賢孫。各二十字共四十个大字清晰。侧门两道,上有横联,左方有四个篆字,已模糊不清难辨,只觉得第三字可能是‘集’字。右边的字更已风化无痕。各种雕刻纹饰,精美绝伦。牌坊反面三门上方牌匾,依稀可见上方有字。可惜其绝大部分看不见,是风化,还是‘文革时居委会主任叫人用水泥涂抹’,不得而知。中匾,有双凤朝阳石雕。右匾,倒数二行顶端' 赐进士.’字。按古文体,应该是该匾额撰文者,再下就看不清楚落款人名。左匾,头行顶上‘天’字。第二字仿佛是‘啓’,不敢肯定。“如是,那就是明天啓(公元1621—1627年)年间,就有利于解开坟主身份。”

阮氏究竟何许人也?原碑记早已荡然无存,其后人飘散四方。除散见资料,只言片语,一直是自贡史志研究中的迷案。在四川邻水县《钟氏族谱》还记载有从自流井阮家大院嫁过去的女子。钟旭老师道:《富顺县志:乾隆段版》记载有“阮振中,字绍一,良选子。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科举人,任寿昌县令,剖疑狱,创修城垣,擒靛寇,以廉能举卓异,寿昌人祠祀之。擢江西道御史,奏免潮州欠绢差,视河东。乞终养归,杜门不出。其弟阮捷中,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科举人,任普安学政。流贼陷城,阖门殉难。黔抚范鐨题请赐赠。阮揄中,任游击领兵救县,巷战死,入忠义祠。才有‘奉天勅命’建立牌坊”。“随着研究的精进,这一观点被更多的专家认同。”邱世剑赞同道。壮观,美哉!这是自贡盐场最优美的石雕建筑。也是存世最久远的石雕建筑。有别于众多的节孝牌坊,这座牌坊是自贡唯一的家族牌坊!

钟老的一席话,虽然仅属推测,但对解开坟主身份之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线索。不得不让人钦佩!真正解开坟主身份之谜,若有可能,只能寄希望未来的考古发现啦!邱世剑老师接着对山上有两座牌坊之说进行了解读:“这既无依据,更无遗址佐证。四脚牌坊指有四根立柱。八脚牌坊则为八脚山上的牌坊。此为后人误判所致。牌坊于1995年1月14日,被大安区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名为四脚牌坊。”

钟旭老师突然起身,扯下一根缠绕在牌碑上的藤蔓,指着牌坊石料发黑处说:“这可不是一般的黄浆石,这个石头自贡本地没有,因为含铁量高,所以时间久了要氧化发黑,但是质地坚硬,是上好的建材!”我赶紧追问道:“这就是马蹄铁黄浆石啊!会不会是从威远铁山来的?”老人家说了“不可考”三个字,就径直走到牌坊下,埋头寻找着什么。我们问他在找什么?他说,“石缸子一个都没有了,被人偷走了”他这一说,我仿佛回忆起来幼时春游来此看到过,带队老师介绍是祭坛上摆的。老邱补充道:“山东寿光县盐城遗址保存有大量的这类型石罐,据盐业考古工作人员考证是原始煮盐石罐。但器形较小。那些石缸估计用途与盐城遗址的相同!”杨宗翔不无感慨地说:“这些早都遗失了,这里也不叫大坟堡啦!农户在神道周边大量修房,这里已经变成桑树坝居民小组啦!”听到这里,钟旭老师指着山脚下,激动地说,“山下的大安农贸综合市场,以前是阮家大院和阮家祠堂,规模很大,世代族居,香火不断。山下横亘的大高路,路基下面就垫着被敲毁的祭祀台、神甬道石块、石条!”闻言,百感交集,唏嘘不已!被毁坏的不是建筑,那是文化的身份认证啊!
众人坐在神道的石梯上小憩,看着两旁蓬蓬绿色,迎着和煦春风,畅快极了!看着大家的兴致很高,邱世剑老师介绍起大安区的由来:乡人觉此坟气派,以后,人们便用大坟堡作为此处地名,泛指北至核桃树,西至马冲口,南至洞口井,东至千子岗一片地区,统称“大坟堡”。其实,此处属新罗镇(或仙骡镇),产盐区属仙骡垱,俗称新罗垱。民国抗战时,大坟堡盐业生产发展鼎盛时期,极大支持了抗战,闻名世界,遭到日机肆意轰炸。民国三十年八月十日,国民党要员张群来此,觉得“大坟堡”名称不雅,更名为“大文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呈准将新罗镇更名为大文堡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称第六区。1950年3月,全市区域调整,六、七区(凉高山)合并、改为第三区。1953年命名为大坟堡区,即后因此处有闻名遐迩的大安寨,遂以“大安”命名,既吉祥,又不犯讳。1955年8月20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大安区。而“大坟堡”至今仍是该区地标之中心段。

年逾古稀的钟旭老先生,一家三代从事盐业工作。本人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并亲身经历了大坟堡盐场的兴衰发展。多年来,他致力于盐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出《盐场倜傥》《盐场井灶录》等多部盐史方面书籍。其中,《盐场井灶录》详细记载了灶名、灶主、地址、开办时间、建功时间、井深、井别、咸量、推汲等方面的内容,并附有手绘的盐场分布图,字数达120万字,可谓翔实之极。老人家精神和身体俱佳,一面领着大家穿行于枝蔓繁复的树林间,一面介绍沿途井址的情况。燊海井、双沅井、裕海井、德勤井、福春井、天太井、协和井、银海井、海潮井、洪兴井、沅通井、三和井……好几十个古井名,不断地从老人家口里嘣出来,闻所未闻!我欣喜若狂,真切感受到古盐井群从历史深处朝我们走来,无意间激起身为自贡人的豪壮之气和骄傲情怀。(黄毅 )
编辑:王娉婷
责任编辑:张驰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