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冯方湲
“目前,拍摄团队已和草靶龙传承人做好前期沟通,接下来就要正式开拍了。”贡井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贡井区五宝镇的特色民俗文化,“草靶龙”(又称草把龙)自唐代起源发展至今,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成为独具韵味的乡村文化载体。遗憾的是,草靶龙虽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已迫在眉睫。

去年1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3至2025年,分批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很快,贡井区文广旅局就着手实施对草靶龙传承人叶正宣的记录工作。据了解,此次记录是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不仅要对相关文献、口述文字稿、实物和档案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还将拍摄传承人口述片、实践片、传承教学片以及综述片,最大限度保存传承人所承载的记忆和技艺。
贡井区在紧锣密鼓做好非遗记录的同时,还以村史馆、文化站为主要阵地,以承载回忆的实物、定格时光的图片、记录历史的文字为重要载体,积极“收藏”着这片土地上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

据悉,贡井区地方志办已计划全区村志编纂工作总体规划方案,将以建设镇麻柳村作为示范村开展村志编纂工作,展示自贡独特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对全区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的特色名村的编纂任务;2026年底前覆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鼓励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村志编纂工作,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爱乡爱家热情,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种植面积2.6万亩,年产量6万吨左右,种植户人均增收6000元……今年1月前后,有着“中国大头菜之乡”美誉的贡井区成佳镇迎来大头菜丰收。
成佳大头菜,因酷似龙须又名龙须淡口菜,与涪陵榨菜、宜宾芽菜、南充冬菜并列为川渝“四大咸菜”,其腌制技艺源远流长,现已进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余年的历史、18道工序,通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龙须淡口菜腌制工艺推陈出新,这道“非遗美食”也从“适量”“若干”的经验美食成为了可复制的标准化美食。与此同时,大头菜农业主题公园、万米晾晒长廊、万坛古法发酵场、大头菜文创产品……一系列大头菜“周边产品”赢得人们的青睐。一个以非遗文化“活化利用”强起来的特色乡村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而这也正是文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贡井区近年围绕促进非遗保护规划与乡村振兴、文旅规划等有机融合,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品牌,以“非遗+体验”“研学”“节庆”“文创”为关键词,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融合之路。在探索与实践中,该区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推动非遗资源向旅游资源的有效转化,打造了艾叶古镇等非遗文化旅游品牌;以“非遗+”形式融入市场;培育了龙须淡口菜技艺非遗工坊、龚倩制扇技艺(龚扇)非遗工坊等六个非遗工坊,加大对非遗传承基地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力度的同时,为其融入旅游线路、进入研学旅行市场和线上平台牵线搭桥。
物质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文化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帮助农民群众共同迈上“富裕路”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足,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关键课题。
面对这个课题,贡井区给出了答案——以文“育”人、以文“悦”民。由此,该区近年围绕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保护好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价值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景观,丰富拓展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在“文化惠民”的进程中,贡井区全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全区农家书屋数字化“一张网”建设等。持续开展公共文化供给,开展艾叶镇龙灯巡游民俗等系列文化下乡活动,深化打造“公井读书”“乡村阅读节”等全民阅读品牌,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打通乡村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群众在群众性文体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据了解,2023年,贡井区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样板镇村建设,培育区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社区)8个、申报市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社区)3个。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才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