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韩钰 周馨钰 文/图

磁性材料,简称磁材,看似陌生,但却与我们生活相伴,小到耳机、电动牙刷、手机,大到空调、电梯、新能源汽车,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说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细胞”。

作为原电子工业部定点磁材生产企业,江阳磁材从事永磁铁氧体的生产和研究已有近40年历史,有自营进出口权,现拥有两个生产基地,产品规格上千种,出口到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产品性能和生产规模与国内同行业、同类型产品企业相比处于前5至6位,西南地区处于第1位。

规模化的产能和完整的产业链,离不开江阳磁材在生产前端下的功夫。
据了解,江阳磁材曾经也以磁材成型生产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从事磁材生产的主体数量也不断扩大,但只有10%左右的厂家拥有原材料生产线,而生产磁材又积极依赖上游做磁粉的厂家,产能、品质均受磁粉供应者的约束。

“打通磁材生产前后端,成为行业里的那10%”成为江阳磁材完善产业链的新目标。2019年,在筹建企业生产二基地的契机下,江阳磁材布局了自己的磁性材料粉料生产线,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行走在江阳磁材的粉料生产车间,寥寥可数的工人在搬运原材料,自动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输送管道“上天入地”,把合格的粉料输送至成型车间,一派井然有序。

“我们料粉生产线配备了12个工人,具备2万吨的产能,能形成1个亿左右的产值。”江阳磁材副总经理黄家兴表示。
除了打通生产前端,汇聚“最强大脑”,赋能企业升级成了江阳磁材又一打算。
运用机械“最强大脑”提升产能,在江阳磁材的压机更迭上可见一斑。江阳磁材副总经理黄家兴介绍道:“我们在2018年开始使用智能化压机了,目前已经有20台高度智能化的压机,为德国道尔斯特双向压机,代表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全厂使用此类压机,江阳属国内唯一。”

目光来到另一处,自动分选机正通过AI摄像头识别良品和残次品,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这是该企业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智能分选设备,通过大数据采集建模和AI学习,来达到智能化识别的目的,去年12月开始调试,即将全面投入使用。

“智转数改”给企业带来的效应尤为显著。黄家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的话,1个工厂要200个人,1个月大概生产150吨产品。现在,我们整个新厂只需150个人,可以生产600多吨的产品。”产能大大提升了,还降低了人力成本。

要想推动产业能级提升,企业研发是“源头活水”。
据了解,江阳磁材长期致力于永磁铁氧体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汇聚和培养该领域的“最强大脑”44人。2020年,该企业还与四川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共建“四川省稀土永磁铁氧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此外,江阳磁材还先后承担科技部、省、市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掌握永磁铁氧体材料关键技术20多项,并全部实现成果转化。
下一步,该企业将聚力高端磁材——钐钴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黄家兴表示,目前正在进行钐钴厂房生产设备的安装,预计下半年投产。
编辑:周馨钰
责任编辑:韩钰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