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常听到老年人说,这个孩子多长了个小耳朵,是有福之人、干大事的人,是福耳。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段礼府指出,这种多出来的小耳朵,大家称之为子耳朵,其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子耳朵”。子耳朵在医学上还被称作副耳、附耳、小耳、耳赘,是一种显性遗传,一般出生就有,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除了遗传因素外,母亲在妊娠期有感染史、服药史等,也可能导致这一基因突变,增加长子耳朵的概率。
一般来说,子耳朵并不是肿瘤,而是一种多余的组织,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不会影响听力,对健康没有影响。有少部分子耳朵会伴有其他畸形,如唇裂、腭裂、面裂、下颌发育不良等,还有癫痫等神经系统异常,极少会出现严重的累及全身的疾病,例如鳃-耳-肾综合征、第一第二鳃弓综合征、小儿眼-耳-脊椎综合症等。就数量上来说,比较常见的是1个子耳朵,但也有两个及多个,直径一般在1厘米以内,且形态多样。
虽然大部分子耳朵对人体并无伤害,只是多出来的小肉坨,但耳朵本在五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外观上会影响美观性和协调性,甚至影响到个人的整体形象,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儿童,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嘲笑和讥讽,被冠上“子耳朵”的外号,让孩子焦虑、自卑引起心理问题。有些子耳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从而在面部的位置更加突出。
子耳朵的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吃药是无法让其消退的。现在采用的都是微创手术,一般创面都较小,切除后不会再复发,而且预后良好。手术并无明确的最佳年龄,但孩子一般建议在幼儿期较好,最好应在学龄前(入幼儿园前为宜),最大限度减少对孩子造成心理影响,幼儿时期病变范围通常较小,切除组织不多、恢复能力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瘢痕越发隐蔽不易察觉。
术后注意事项也简单易做。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当然同样大小的创面,所形成的瘢痕明显与否,与个人的体质紧密相关。不要用手去搓揉、抓伤,尤其是儿童。注意良好的温度环境。营养均衡多食用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王茜)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刘汶林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