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寻味盐都·美食小镇】狮市镇:传承舌尖上的非遗

2024-06-24 11:43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网记者 周嘉 王佳 文/图

小桥、流水、吊脚楼,古巷、老码头,飞檐、翘角、老茶馆……

沱江边的富顺县狮市古镇古朴沧桑,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引人无限遐思。

6月23日,恰逢周末,步入狮市古镇,这里游人如织,美食云集,让人仿若“穿越”回到了曾经那个人声鼎沸的古镇。
DJI_0704.jpg
记者 宋姿熠 摄影
古镇从何而来?往前追溯,这里曾经是富顺两千年盐运沿江北上的第一水码头。数百年来,古镇以水为媒,以柴兴场,以盐兴镇,是古南丝绸东线,依岷、沱二江出川的重要古驿站,是历史上“自贡—邓关—沱江—长江”盐运线路必经之地。
A21A3558.jpg
记者 宋姿熠 摄影
南来北往、时光匆匆。如今,在这个人文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有传统手工制作的一种小吃——水糖糕糕。
微信图片_20240620192224.jpg
沱江两岸产米产糖,狮市人将两者为原料制成水糖糕糕,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享有盛誉,是过往盐商囊中必备的干粮,在盐运古道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市水糖糕糕”第三代传承人,年近七旬的张敬明仍坚持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这种美食,且常年风雨无阻地在古镇街口出摊,向过往游客推介这一颇具特色的非遗美食。
微信图片_20240620192210.jpg
“你别小瞧这个糕糕,光是做米粉就很考究。”张敬明介绍,水糖糕糕选用上等糯米,按比例用泉水浸泡三天,昼夜换水一次,滤米晒干(烘干),炒过心,再用石磨磨成米粉,调加水糖(红糖),开粉子,模具成型,经筛蒸、冷却、分装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张敬明说。
微信图片_20240620192239.jpg
“大爷,给我来5斤,下午来取哈。”与张敬明的交流间隙,从成都回来探亲的李大哥专程来到摊位预定水糖糕糕。“这糕糕我从小吃到大,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带一些回去,不仅自己吃,也分给同事邻居,大家都赞不绝口。口味软绵,软而不粘,绵而爽口,甜而不腻。”

对于土生土长的狮市人来说,水糖糕糕不仅是他们童年的记忆,更是寄托着远走他乡的游子心中那浓浓的一缕乡愁。而于张敬明而言,最希望的是能一直留住狮市人最熟悉的那口老味儿。
微信图片_20240620192233.jpg
沱江滋养着狮市,丰富的鱼类资源使得狮市人还善于烹制鲜鱼。而最被当地人推崇并名声在外的,当属“狮市豆豉鱼”,其制作工艺堪称沱江流域一绝。
IMG_20240611_104733_edit_136861580471823.jpg
狮市的老街上,坐落着一家已经开了十余年的老店——洪五姐中餐馆,狮市豆豉鱼就是这家店的特色。

走进小店,鼻息即盈满豆豉鱼的香味。
IMG_20240611_102621.jpg
“每到周末,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我们店里吃豆豉鱼。”该餐馆的老板兼厨师何德孝介绍,狮市豆豉鱼是狮市李家祖传的,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自己干厨师已有40余年,机缘巧合之下传承了这项非遗技艺,在继承李家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在烹饪中加入独特的中药配料,让豆豉鱼大受欢迎。
IMG_20240611_102651.jpg
“正宗的狮市豆豉鱼,从食材选用到烹制都非常考究。”厨房里,何德孝给记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道菜的制作方法。“鱼以生态养殖的一斤半左右的鲤鱼最佳,且必须用活鱼才能最大程度保留鱼的鲜美、鲜嫩。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油炸,待鱼两面炸至金黄,再放到特制的卤水中卤制,再用特制的黑豆豉、辣椒、花椒、姜葱蒜等进行炒料。最后,把料汁均匀淋在鱼表面,撒上葱花即可。”何德孝介绍。
IMG_20240611_104144.jpg
约摸半小时,狮市豆豉鱼出锅完成。只见鱼形完整,色泽棕红,入口细嫩鲜香、豆豉味浓,咸淡适口。如今,这道菜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MG_20240611_105222.jpg
“饮食是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不仅代表着地方文化,也是一种乡愁。做好非遗项目保护,就是让年青一代能看到这份智慧和记忆。”狮市镇党委书记闵利表示,当前,狮市镇正不断挖掘非遗美食资源,加大宣传推广,并通过打造一批示范性品牌,实现狮市古镇美食非遗创新性发展。他相信,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狮市美食还将不断解锁更多可能。

编辑:张翠娜

责任编辑:郑鑫玉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