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106.06万例,死亡73.33万例,发病率、死亡率均居首位,是我国第一大癌。6月28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关怀少见,拥抱愈见”聚焦肺癌少见靶点学术交流会上,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以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为案例,探讨了肺癌术后靶向治疗的创新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满足患者的真实需求。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5-90%,其中ALK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虽不高,约为3-7%,但具有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易转移的特点,不容忽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陈元指出,尽管ALK是一个少见的靶点,但仍需给予充分关注。
山西白求恩医院教授张俊萍也表示,ALK+NSCLC的发病年龄比较轻,易转移易复发。既往标准的辅助治疗方案为化疗,但生存获益并不理想。目前ALK+NSCLC新增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患者和医生也很期盼好的治疗方案能进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叶露也表示,很高兴看到ALK+NSCLC新增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方案,填补临床患者的未满足需求,如果纳入医保则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对于ALK+NSCLC患者,术后两年以内是复发的高峰期,且复发多为远处转移。临床亟需更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以降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同时安全性有保障,不良反应小,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长期生存。
随着肺癌整体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正逐步改善,靶向药的大量出现,让肺癌渐有慢病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医院和患者选择靶向药的维度也越来越科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学部主任邵华表示,医院在配备相应创新靶向药物时,一方面根据临床的需求来提出用药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证据,由临床药师对于药品进行综合评价。
南京鼓楼医院医保办公室主任张庆红认为,在创新药价值评估的过程当中要基于药物的临床路径,以及药物在使用过程当中以往、现有、交替式、不同厂家的疗效和价格进行分析,确定如何定价、医保基金是否可以支付、支付方式改革当中门诊或者住院相互平衡、双通道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朱语眉则进一步表示,从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来看,ALK+NSCLC辅助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等级都很高。从经济性来看,与目前的价值也较为匹配,期待惠及更多患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刘基巍总结指出,我们在进行药物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包括疗效、低毒等在内的多种维度。对于疗效好、低毒、价格合适的药,患者应用得越广泛越好。相信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临床使用,ALK+NSCLC的治疗格局也将迎来重大变革。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胡明表示,决定一个药品的价值仍然是这个药能不能解决临床还没有满足的需求,以及相比其他药物是否有更突出的临床获益。对于肿瘤来说,选择精准治疗的药物是现在治疗发展的需求。聚焦到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应该支持真正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的、以及填补临床需求空白的药品,以其符合价值的价格得到准入和使用,这也是临床以及患者真正的需求和期待。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总结, ALK+NSCLC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方案填补临床未满足需求,极大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从罕见靶点切入实现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秉承拥抱创新的态度,针对小人群、临床价值高的新增适应症产品,期待在符合医保规则前提下,以公平、合理价格实现患者可及。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