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家人中风时,如何迅速反应?溶栓和取栓,你了解多少?如何科学预防中风?
日前,七旬老人黎爷爷,在家时突然右半边肢体无力,站立后身体开始倾斜,面部歪曲且说话含糊不清。其家属迅速反应,意识到可能是中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至重庆松山医院急诊,成功救回患者一命。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并及时送医呢?
经了解,该患者有30余年2型糖尿病史,20余年风湿性心脏病史,10余年心房颤动史,中风并非偶然。

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90%,黎爷爷就是左侧颈动脉闭塞致使脑组织缺血所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一定要牢记“中风120”或者“BE FAST”口诀。一旦家人或周围人发现异常情况,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将其送往设有卒中中心的医疗机构进行急救。
如抢救不及时,大多数患者将留下身体残疾、不会说话、智力下降、昏迷不醒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则死亡。
溶栓还是取栓?黄金时间都不容错过
黎爷爷被送至医院后,重庆松山医院快速反应,紧急启动卒中绿色救治通道,把握“时间窗”,给予其最快速的治疗。

与此同时,医生针对其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考虑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死。完善检查后,医生发现黎爷爷左侧颈内动脉C1-C6段闭塞。
静脉溶栓术后,患者被送达介入室。重庆松山医院神经疾病科主任史树贵团队,紧紧抓住脑梗死救治黄金期,脑血管造影后立即为其行颈动脉取栓术。

溶栓治疗是通过溶栓药物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使病变血管灌流区域的组织重新获得供血及供氧,能有效避免更多脑组织因缺血而坏死。

取栓治疗针对的是颅内大血管闭塞,通过导管经血管内到达闭塞部位,使用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从而恢复闭塞部位血流。
重庆松山医院神经疾病科医生提醒,不论取栓还是溶栓,发生脑卒中后,缺血脑组织坏死的数量、范围与缺血时间长短有关。
1.发病4.5小时以内的,可以采用静脉溶栓和取栓;
2.发病超过4.5小时,但在9小时以内的,经充分评估,也可以考虑行静脉溶栓;
3.发病在9小时以内的,经过充分评估,可以采取机械取栓;
4.发病超过9小时,但没有超过24小时的,要经过更多评估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取栓。
由于送医及时,术后,黎爷爷各项指标平稳,右侧肢体肌力明显好转。术后第二天,其右侧肢体肌力完全恢复正常。
脑卒中容易“盯”上哪些人群?

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等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吸烟、饮酒,超重、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此外,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脑动脉瘤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脑卒中。
预防脑卒中,除了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尿酸、体重等因素外,还应改变抽烟、酗酒、缺乏运动、情绪不稳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编辑:王斯璇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