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周姝 文/图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2007年至2011年开展的三普相比,四普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物采集数据的精确度越来越高;图纸质量更加专业化,方便和国土规划部门信息共享。”市四普办工作专班组长李飚介绍。
8月的自贡,依旧面临高温的侵袭,对于时常野外工作的普查队员来说,是一项“火热”的考验。8月5日一大早,富顺县的10多名普查队员在富顺文庙内集合。“今天我们的工作是对富顺文庙、钟鼓楼、富顺西湖等文物点进行复查,复查时注意做好数据记录和实地走访,确保复查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科学准确。”李飚还细心地提醒大家,天气炎热注意防暑。
据了解,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普查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实地开展文物调查。作为整个文物普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性步骤,实地调查工作既要对全市现有的240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又要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富顺县现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多达725处,居全市各区县首位。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物保护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先后保护修缮文庙、福源灏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23处,梳理出22个亟待修缮的文物保护项目,建成县博物馆、刘光第诗文馆等文化建筑18处,创新举办豆花文化旅游节、唱响西湖、文庙祈学等特色国学文化活动。
当天,站在富顺文庙一角,一名普查员掏出手机确定方位,另一名普查员运用RTK测量仪进行数据采集,记录下经纬度等信息。确定文物本体边界是复查的内容之一,如果要准确划出富顺文庙的边界,需要6个边界拐点。

有人拿出相机拍照记录,有人核对文物信息,有人在板夹上的大张白纸上绘出了文庙平面图……团队分工明确。此时,清幽宁静的文庙内,仅有轻微的嗡嗡声。循声而去,一台无人机正在空中对文庙进行拍摄。树荫下,它的操控者盯着屏幕,神情专注。
对散落在文庙不同位置的文物,普查员们也进行了复查和记录。由于文庙范围较大,相关文物众多,尽管多人配合,整个过程还是花了近两个小时。
据了解,不少“黑科技”运用到了本次普查中:无人机不仅能快速覆盖广阔的调查区域,还能在难以接近的地带进行高清晰度拍摄,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而RTK测量仪的引入,更是实现了对文物位置的厘米级精确定位。利用无人机、相机、RTK测量仪、数据终端等设备,普查员对文物点开展了拍照、测量、登记、绘图等工作,对本体边界坐标测点选定、文物类别细化、文物具体构成、保存状况评判、方位描述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信息采集。同时,收集到的文物点相关资料,将录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软件。

目前,大安区、贡井区、富顺县先后启动如火如荼的实地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普查队员逐步熟练掌握普查数据采集技能,多角度了解文物现状,既锻炼了普查队伍,提升文保工作人员能力,又确保了普查工作高效推进。

编辑:张翠娜
责任编辑:郑皓匀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