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社区报》2版刊发《成都:“一站式”满足居民全方位需求》,关注报道成都“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发布建设工作导引,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建设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清晨,可以在家门口的公园悠闲散步;午后,可以在“公园里的家”品茗;傍晚,还可以带着家人前往社区图书馆感受知识的力量……这一切的便利与美好,都源自四川省成都市“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的精心规划与布局。

根据成都市近期发布的《成都市“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工作导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导引》),“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是立足街道、社区尺度,在步行(城市区域)或骑行(乡村区域)15分钟的空间范围,依托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N”个灵活散点布局在小区、楼宇、商圈等地方的公共服务点,统筹配置党群服务、养老托育、家政便民、健康服务等民生关切服务,建设全龄全时、功能融合的城乡基本生活单元。

今年以来,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围绕托育、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养老等群众关心关切设置问卷,面向全市3045个城乡社区的居民开展全覆盖公共服务需求摸底,累计回收800余万份有效问卷,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同时,在全面摸底和系统梳理服务载体资源的前提下,围绕“住有安居、业有所成、学有优教、医有保障、弱有扶助、游有适境”等目标愿景,发布了《工作导引》,针对性制定全龄全时覆盖、城市乡村融合、发展治理并重、因地制宜引导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引,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建设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15分钟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生活幸福感的刻度。在锦江区成龙路街道,居民们无论是去超市买菜,到公园运动,在绿道骑行,还是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到社区办理事务,在一刻钟内皆可实现。成龙路街道持续探索全龄段人群覆盖、全功能复合叠加的幸福美好社区“一站式”解决方案,针对“圈”内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特点,统筹配置党群、政务、生活等服务设施,做到布点全覆盖、功能全配套。创新构建“市场+品牌”运营模式、“社区+项目”服务模式、“机构+公益”合作模式,加强与“两新组织”合作,试点拓展物业服务、餐饮运营业务,让全龄群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的社区服务。“我们将坚持治理思维,全力推进‘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项目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社区有机嵌入、公共服务项目向社区延伸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体验幸福生活。”成龙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顺江社区,一场关于幸福生活的变革正悄然上演,它用“建圈、强链、筑景”的魔法,将居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编织出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生活画卷。顺江社区以“全龄友好”为核心理念,围绕“公园里的家”1个核心,在4个党群服务中心引入养老、教育、健康、家政等民生领域生活性服务业资源,链接起学校、商家、“社区合伙人”等N类资源,构建起“1+4+N”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为辖区居民提供全龄友好服务。

居民们在忙碌之余,可以悠然自得地品茶阅读、露营小憩、文创逛展、亲子运动,满足从“日间休闲”到“夜间经济”,再到“周末消费”的全方位需求。“走进党群服务站就能找到义诊、义剪、磨刀、缝补等便民服务,大伙儿的生活便利度直线上升。社区环境越来越美,服务设施越来越全,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的便捷与温馨,让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更加坚定了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环境的决心。”顺江社区工作人员说。

推进“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试点建设,是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提高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治理效能的基础保障。接下来,成都还将持续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整社区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民生实事等各类项目,有序推进实施600余个服务提升项目,确保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全面呈现。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