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宋姿熠
自贡融媒记者 叶艳 宋姿熠
“冯老板儿,蛋苕酥、米花糖、花生糖、桃片糕,一样来半斤。”8月15日,居住在沿滩区仙市镇附近的高大爷来到古镇上的杂糖铺,为周末在家里举办的宴请做准备。
做杂糖的人叫冯孝玉,店铺位于仙市古镇的一隅,这里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甜蜜驿站,传递着传统与温情。80几岁的高大爷是冯孝玉铺子里的常客:“以前家里穷,过年的时候家里切点酥糖包上拜年用,剩下的糖渣才能给孩子们吃。”酥糖,作为一种简单的糖果,承载了他对家庭、对曾经的美好记忆,这种记忆跨越了时间长河,成为他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此,一旦家里请客或者小辈们回来看望自己,依然会买上一些杂糖作为零嘴,延续这份甜蜜。
冯孝玉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糖果厂的舅舅学做杂糖,至今已32年。从蛋苕酥的细腻、玉米酥的香脆,到米花糖的轻盈、花生糖的醇厚,再到桃片糕的软糯、砂仁糕的清新......冯孝玉的手艺涵盖了各式各样的杂糖,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口感,椒盐与白糖的巧妙融合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做杂糖,最重要的就是熬糖的火候。”冯孝玉说道,火候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到糖品的品质与口感。过高则糖散,过低则不酥,唯有精准地控制在130度左右,才能熬出那恰到好处的晶莹糖液。他无数次地挥动锅铲,在熬制的糖液中寻找着那份微妙的平衡,直到锅铲前端的气泡轻轻泛起,那便是火候正好的信号。这份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正是他几十年经验积累的结果。
当糖块熬制成功,冯孝玉便会迅速地将精选的花生、玉米、芝麻等食材投入其中,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他用力压紧压实,让每一块糖都紧实而饱满。经过短暂的冷却,那一块块香脆可口的杂糖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多样。但在过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冯孝玉的糖铺依然能够迎来生意的火爆。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繁星点点,他的熬糖锅始终在忙碌地工作着,一天能制作出20多锅香甜的杂糖。这些杂糖不仅满足人们对美味的追求,更承载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在品尝这些杂糖的同时,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与甜蜜的童年时光。
【原标题】时代·自贡记艺——“致敬匠心”融媒体系列报道⑨ |有一种甜叫“杂糖甜” 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编辑:宋姿熠
责任编辑:欧阳宏梅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