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关于猴痘疫情,你需要了解什么?

2024-08-23 14:55 参考消息客户端

0

分享

参考消息网8月23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8月16日报道了一篇题为《关于猴痘疫情你需要知道的一切》的报道,记者为格蕾丝·韦德。全文摘编如下: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中非和西非地区正在暴发的猴痘疫情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两年来猴痘疫情第二次扩散到足以促使世卫组织作出此类决定的地步。今年8月15日,瑞典卫生官员确认了一例猴痘病例,这是非洲以外地区已知的首例猴痘变异株感染病例。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传染病,由与天花同属一个病毒属性的病毒所引起。它常在中非和西非的啮齿类动物和猴子等动物间传播,但偶尔也会传染给人,造成小规模的疫情暴发。

猴痘有两个不同的分支:分支Ⅰ型和分支Ⅱ型。分支Ⅰ型猴痘病毒往往会引发更严重的病程,死亡风险也更高。分支Ⅰ型的一个亚分支(被称为分支Ⅰb型)是当前一波猴痘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2022年和2023年的全球猴痘疫情则是由分支Ⅱ型猴痘病毒的一个亚分支引发的。

英国珀布赖特研究所的乔纳斯·阿尔巴纳兹在一份声明中说,到目前为止,尚无证据表明分支Ⅰb型比原始的分支Ⅰ型猴痘病毒更危险。

·2024年发现了多少猴痘病例?

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8月13日报告说,非洲大陆已有17000多例疑似病例。该机构在声明中说:“如果我们考虑到监测、实验室检测和接触者追踪方面的许多薄弱环节,这只是冰山一角。”

据世卫组织称,迄今为止,仅刚果(金)就报告了15664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537例。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8月15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称,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3年疫情的病例总数。

·哪些地方发现了猴痘病例?

本次猴痘疫情暴发起源于刚果(金)的一个矿业小镇。猴痘病毒变异株现已扩散到至少11个其他非洲国家,包括4个此前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的国家: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瑞典也有一人被查出感染了猴痘病毒。巴基斯坦也出现了病例。

·猴痘患者的存活率有多高?

在感染分支Ⅱ型猴痘病毒的病人中,99.9%以上的患者都能存活下来。相比之下,分支Ⅰ型猴痘病毒引发的疫情则会导致高达10%的患者死亡。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或孕妇尤其容易发展成重症。

·感染猴痘病毒有哪些症状?

感染猴痘病毒的第一个症状通常是皮疹。皮疹开始时是扁平疮,然后发展成充满液体的小水泡,可能会发痒或疼痛。皮疹往往从脸部开始,然后蔓延到全身,并扩散到手脚。患者的口腔、生殖器或肛门也可能出现病变。

皮疹和病变通常持续两到四个星期,并经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烧、头痛、肌肉痛、背痛、疲惫乏力和淋巴结肿大。猴痘引起的症状通常会在感染病毒的一周内开始出现,但也有可能在接触病毒后的1到21天内出现。不过,有些人感染病毒后不会出现症状。

·猴痘是如何传播的?

猴痘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来传播,通常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如性行为、接吻或触摸。病毒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床单、内衣裤或针头等尖锐物品)传播。在疮口全部愈合前,患者一直具有传染性。

猴痘还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传播,如被咬伤或抓伤,或者当人们捕猎或食用这些动物时。

在本次猴痘疫情中,青壮年和儿童受影响最大,而这一趋势在2022年至2023年的疫情中并未出现。在刚果(金)的一些省份,15岁以下儿童占疑似病例的比例高达69%。

·如何治疗猴痘?

猴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症状和预防继发感染等并发症。过去,一些最初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也被用于治疗猴痘。然而最近,研究人员对上次疫情中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特考韦瑞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对分支Ⅰ型猴痘病毒无效。猴痘患者应进行自我隔离并戴上口罩。他们还应避免抓挠疮口,因为抓挠疮口会阻碍其愈合,增加继发感染的风险,并导致症状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有猴痘疫苗吗?

现阶段有一种猴痘疫苗,接种两剂后可提供最佳保护。接种天花疫苗也能预防猴痘,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疫苗对新的猴痘变异毒株是否有效。

专业人士建议,仅感染猴痘风险较高的人群才需接种疫苗。对于不在本次疫情影响范围内的人来说,风险仍然很低。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吉米·惠特沃思在一份声明中说,非洲国家目前的疫苗供应量极少甚至没有,尽管该地区估计需要1000万剂疫苗。(编译/杨雪蕾)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李钰华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