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冯方湲/文 叶卫东/图

“半城青山半城楼,一条碧水绕城流。”这既是自贡的城市特色,也是一代代自贡人走南闯北也难以忘怀的乡愁。这条碧水,古时称“荣溪”,后叫“盐井河”,修建釜溪公园之后更名为“釜溪河”,至今仍被自贡人视为母亲河。
釜溪河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疏凿河床,始通舟楫之后,逐步形成了食盐运输的水上通道。它起于凤凰坝双河口,由西源旭水河和北源威远河在此处汇聚而成,然后穿自贡城区,过沿河场镇,最后在富顺县李家湾汇入沱江。随着盐业的繁荣,数十个大小码头临河而兴、一道道堰闸横水而建、一座座桥梁架水而起、一个个会馆因商而建。一船又一船白花花的井盐经釜溪河运至川内各地及黔、湘、鄂等省,也使自贡地区一度“富庶甲于蜀中”。
从昔日的“百舸争流”到如今“水波不兴”,釜溪河告别了歪头船的浆影,却铭记了千年盐都的繁华,留下了因盐而立的遗迹,它们带着厚重的盐文化,从过去穿风历雨而来,成为了具有盐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双河口向东南一两公里,釜溪河便进入了自贡市主城区,河畔之上,是刚完成修缮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贡桓侯宫。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桓侯宫,是民间屠沽行帮为纪念张飞的“忠肝义胆”募资修建的会馆,也是帮会成员的活动中心,俗称张爷庙,又叫张飞庙。桓侯宫在清咸丰十年(1860)曾被焚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原址重修,整体为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筑结构由山门、正殿、戏楼、钟楼、鼓楼、月台组成。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桓侯宫是清代建筑珍品和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艺术样本。”自流井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桓侯宫还对研究三国文化、自贡地区清代盐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帮会的发展、会馆演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沿河而下,水至自流井区沙湾处,临江便可见自贡王爷庙。这座古建被誉为“釜溪第一楼”,始建于清咸丰时期,系自贡盐运商集资修建,主要采用传统古建筑布局方法,沿中轴线依次是戏台、开井和正殿。它与附近的西秦会馆、桓侯宫一起被称为自流井三大古建筑,是釜溪河畔“文保线”上三颗耀眼的明珠。1985年,王爷庙成为市级文保单位,1988年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
当釜溪河绕过王爷庙,传说曾是苏东坡垂钓处的“唤鱼池”、抗战期间冯玉祥到自贡发动抗日节约献金运动时题写的“还我河山”石刻,就一一呈现。河水继续穿城南下,经重滩、仙滩、沿滩、詹家井、王家井来到邓井关,而这也是釜溪河汇入沱江之前经过的最后一个场镇。
相传邓关境内曾有一邓姓商人开凿的盐井,人们便称之为邓井,清代富顺盐业发展,邓关地区成为富顺井盐西出南下的重要关卡,乾隆元年(1736年)叙州府建武厅通判署移驻邓关,称盐捕通判署,设关征税,遂名邓井关。如今,征税关卡虽已消失,但仍有一道因盐而建的济运闸将往事定格在那里,待人倾听。

济运闸是全面抗战时期川康盐务管理局在釜溪河航道修筑的最后一道船闸,位于沿滩区邓关镇会仙桥社区邓关大桥上游约50米处,坐东向西,横跨釜溪河。该闸是一座锁式梯级船闸,其主体为拦蓄河水、提高水位的拦水埝与锁式船闸相结合的水利建筑。济运闸及其上游的沿滩庸公闸、金子凼堰闸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善了釜溪河的通航条件,极大促进了食盐的水路外运,为抗战时川盐赶运济销西南和中南地区提供了交通保障。
如今,千船尽发沱江的壮观景象已然不再,但矗立于釜溪河上这三座堰闸,不仅仍发挥着水利功能,同时也化身为自贡地区川盐“增产赶运”的重要见证物和抗战文物资源。2019年,邓关济运闸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该闸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时移世易,随着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釜溪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剥离,慢慢归于沉寂,河畔的“盐迹”也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的自流井区示范先行。2019年,釜溪河盐业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被列为区政协“1号提案”后,该区持续开展修复历史遗迹、植入文化内涵、文物保护等工作,将辖区内釜溪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城市更新与保护融合发展,切实守护城市文化的根和魂。

据了解,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自流井区已搜集、调查、整理釜溪河南岸区域历史文化遗迹资料,形成“自流井区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和“自贡市自流井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资源图”等资源分布图并编制系列丛书;依托省考古研究院、市规划设计院等专业设计团队,完成张家沱片区古迹古建筑群修缮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全力实施富台山炎帝宫、自流井川主庙、盐工之家修缮保护工程。
令人期待的是,自贡正结合城市更新,全力打造釜溪河盐文化长廊核心段,整体规划釜溪河沿岸,建设盐业历史博物馆新馆、自贡盐业行帮博物馆和金融博物馆,形成釜溪河盐文化博物馆群落。截至目前,中华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重点项目。
3.3公里的釜溪河历史文化长廊,6公里的釜溪河城区夜游线路,73.2公里的釜溪河干流,自贡对釜溪河畔“盐迹”的保护和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力度在持续加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贡已启动了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三年行动,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保护为基础,以活化利用为方向、融合发展为突破,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自贡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全市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川公祠等10处亟待保护修缮文物建筑已在今年开启修缮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自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次普查将对全市范围内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全面调查。
“在深入实施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同时,我们还会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充分挖掘潜力,因地制宜活化利用文物建筑,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市文广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认真贯彻落实《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持续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径,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
随着釜溪河畔一个又一个古迹重放光彩,这条独特的“文保线”也日益彰显出千年盐都的魅力,为自贡“文旅兴市”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张才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