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冯方湲
今年7月底,四川省与重庆市分别通过了《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将于2024年9月1日起同步施行。
川渝两地同时将立法的目光聚焦于川剧,为川剧振兴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历史上被誉为“戏窝窝”、佳作不断的自贡如何借势唱好“振兴川剧”这台戏,实现自贡川剧更高质量的传承与发展呢?

8月29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对新制定的《条例》进行解读。
据了解,《条例》不设章节,共34条。从五方面着力,通过抢救性保护、人才培养、剧目生产、院团建设、研究普及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解决川剧传承发展面临的基层院团濒临消亡、从业人员紧缺等现实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是2024年川渝协同立法项目之一,也是全国文化领域开展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此次协同立法,采取“条例+条例”模式,实现“大同小异”:即两地各自出台条例,在立法目的、适用范围、部门职责、保护传承措施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在院团发展、人才培养、川剧流派等方面分别制定差异条款,体现各自特色。
历史悠久的川剧,是川渝地区共同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两地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1982年,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自贡作为川剧“资阳河”流派的传承中心,自此名家迭出、好戏连台,涌现出魏明伦、廖忠荣、杨先才、余丛厚等一批川剧艺术家,创作出《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一批精品剧目。
1996年,自贡市川剧团被四川省文化厅颁定为“一级剧团”;1999年,该团被文化部作为“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向国外推介。2012年,市川剧团“变身”市川剧艺术中心。
不负时代,不负期待。自贡为振兴川剧深耕笃行,业有所成。
为增活力、添后劲,自贡在全省率先推动国有院团改革,出台《自贡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增添文旅发展新动力实施方案》,建立自贡川剧保护传承常态机制。聚焦梯队培养,扎实开展川剧人才引进、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自贡川剧委培班”,定向培养川剧后备人才。

同时,自贡坚持守正创新,赋能川剧发展。利用灯戏、变脸等形式编排川剧小戏,创新打造川剧“课本剧”形式;利用城市小剧场、古建筑、古戏台等新型演艺空间,开展低价惠民川剧“月月演”。近年来,自贡每年坚持创作定制剧、课本剧、川剧小戏30余个,开展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进基层演出100余场。
“正在排练的是我们的原创剧目《追光》,是由国家一级编剧廖时香创作、国家一级作曲廖忠荣作曲的。”8月29日上午,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的排练厅内,大型原创现代川剧《追光》正在紧张排练中。据了解,该剧已成功申报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为了精益求精,几天前,该艺术中心召开了《追光》修改打磨提升研讨会。这台红色题材川剧也将是《条例》施行后自贡推出的首台大戏。

采访现场,市川剧艺术中心办公室主任董礼指着仔细勾画的《条例》文本,立足自贡川剧发展实际,将地方院团对立法成效的期待一一道来。
——第十四条 省和相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和旅游、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川剧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加大对川剧领军人物、紧缺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育力度。
“川剧的发展关键在于人,而我们目前最大的掣肘就是人才稀缺,没有优秀人才既难有优秀创作也难有后继传承。”谈及《条例》中关于川剧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的内容,董礼很是感慨,《条例》关注川剧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明确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制度,有助于地方院团走出困境,其立法成效很令人期待。
——第三十一条 川渝两地建立川剧保护传承合作机制,定期联合举办川剧节、青年演员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建立川渝川剧名家库。
2020年10月,为共建共享巴蜀文化走廊,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剧艺术繁荣发展,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与重庆市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签订川剧艺术战略合作协议,从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学术交流、开展人才交流、共享演艺市场、联合打造剧目五个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作为探索川渝艺术合作的先行者,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期待能以此次《条例》施行为契机,与重庆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川剧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提升川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配图除署名外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张才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