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作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强则国家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基为基层减负的有关决策部署,善用“三计锦囊”,切实从根本上为基层干部“解包袱”,让基层工作“回归本真”,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不断取得实效。
锦囊一:给材料报表“瘦身”。
“凡天下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材料、台账和报表是对基层工作情况的督查和检验。但“重复报表”“不断加急”“过度留痕”对基层干部而言就像是套上了繁重的“枷锁”,滋生“材料出政绩”的怪象,衍生出“走马观花走过场”的“毒液”。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要按照“能统则统、能简则简、能减则减”的原则,对各类日常业务报表进行再梳理、再清理、再精简,从表格制作下发、精简整合、报送时间、信息共享等方面着手,深化整治着力破解多头报送、表格过多、要求过急、重复报送等问题。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通过“解剖麻雀”“马路办公”“一线工作法”等就简方式,“口对口”而不是“表对表”,真真切切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杜绝甩锅加码、随意摊派,防止责任层层下压。
锦囊二:给职责制度“划线”。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这是对基层的“老生常谈”,但恰恰也是“问题所在”。倘若“千条线”都“层层下压”“条条下压”只会导致“重担”集中在基层、苦不堪言,“层层落实”变成“层层落空”。要从基层角度出发,能由上级部门完成的,就不要压给基层单位,上级部门可以“跑跑腿”、就别向基层“动动嘴”,对于各种额外负担应旗帜鲜明列入“黑名单”,千方百计保障基层单位高效运行。要从制度上给基层工作“松绑”“解压”,搞清楚“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通过务实合理的任务“单子”,有效减轻基层“担子”,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实干上来。
锦囊三:给担当作为“撑腰”。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的确是对干事创业的鼓励,但基层工作总面临着“多”且“杂”的压力,基层干部有时会面对“流汗又流泪”“吃力不讨好”的困境。因此,增加容错空间和试错勇气对于开展“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突破”非常有必要。要创造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环境和平台,一方面允许试错、宽容失败,鼓励和支持基层进行创新性、差别化的探索,另一方面,赋权明责,推动更多话语权向基层下放,让基层干部能够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服务好当地群众。要针对“无心之失”“探索之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分清“公”与“私”、“无心”与“有意”、“严禁”与“无禁”,给“求全责备”按“删除键”,宽容干部在创新探索中的失误,真正让“会”有其用,“能”展其图,“忙”得其所,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彭麟寒)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