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宣鹏 自贡融媒记者 叶艳
“家里接上自来水后,再也不用天天挑水喝了。”近日,面对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荣县鼎新镇顺利村村民刘泽金高兴地说。
此前,鼎新镇纪委在走访摸排中发现,因地势较高、群众居住分散等困难,顺利村自来水管网建设难度较大,全村共有8个居民小组共计245户村民一直没通自来水。
随后,荣县纪委监委将该问题纳入群众“点题监督”重点任务清单,督促县水利部门、自来水公司累计整合资金300万元,实施顺利村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如今,245户居民已全部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该民生项目的实施,正是荣县纪委监委在乡村振兴领域“小微工程”专项整治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体现。
自集中整治以来,荣县纪委监委在扎实开展全省3个专项整治基础上,将乡村振兴领域小微工程突出问题作为自选整治项目,对党的二十大以来巡视巡察、专项审计、日常监督等反馈的问题大起底,通过完善纪巡审协作机制、开展联动监督、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小微工程”项目阳光规范实施。今年以来,已推动解决“小微工程”类问题220个,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提升30%以上。

“项目建设存在合同签订不规范、虚报工程费等情况,请立即整改。”日前,荣县纪委监委在该县某局开展“小微工程”专项整治监督检查时,精准发现并反馈问题13个,并提出3条监察建议,督促该单位及时整改。
问题发现精准高效,得益于荣县纪委监委、县委巡察办与县审计局建立的“纪巡审”联动监督工作机制,有效提升监督质效。
为积极构建“一盘棋”监督格局,荣县纪委监委联合县委巡察办、县审计局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巡察与审计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重点围绕日常沟通、协同监督、线索移送、线索办理、问题整改等7方面,明确18项共同协作具体措施,织密织牢监督网络。
“通过纪巡审‘大起底+联查’盘存量、职能部门‘大数据+蹲点’扩容量、纪检监察干部‘大脚板+下沉’挖增量的新型工作方式,逐项排查‘小微工程’存在问题,集中精力、合力整治。”荣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践中,该县注重发挥“纪巡审”各自优势,整合监督力量,建立县镇村三级纪检监察组织“每日研判、每日通报、每日调度”工作机制,聚焦“小微工程”线索摸排、案件查办、综合成效情况进行统筹调度,明确阶段性监督重点、专项任务,形成互通信息资源、共同分析研判的工作格局。
自小微工程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以来,“纪巡审”三家已共享监督信息200余条,联动排查“小微工程”项目318个,摸排发现“虚报工程费用”等问题109个。
“办理农房建设审批还要缴纳审批办理费吗?这是什么时候出的政策?” 面对铁厂镇村民的询问,镇纪委干部敏锐察觉到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猫腻”,随即开展核实,并最终将涉嫌犯罪的某副主任祝某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村级小微工程项目点多面广,是基层‘微权力’运行监督的重点难点。”荣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该县纪委监委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纠治村级“小微工程”项目实施中违规决策、优亲厚友、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问题整治中,该县纪委监委统筹巡审力量开展联动监督,由县纪委监委对62个被监督单位开展立体“画像”,灵活采用巡审同步、先巡后审、先审后巡等方式加强巡审联动,既为被监督单位节省时间、减少重复工作,又使“纪巡审”三家及时共享信息、充分运用成果,同时,“纪巡审”联动发现的疑点问题线索,又为纪委监委查办案件提供方向,实现“1+1+1>3”的监督效果。
“通过‘纪巡审’联动监督,跳出了从前只能在本单位本部门监督的界限,对被监督单位一次性完成‘政治体检’和‘经济体检’,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又提高案件查办质量。”荣县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说道。
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该县纪委监委持续加大惩治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包案、专班推进、每日调度”“专班攻点+片区破面”工作机制,紧盯问题背后的人、事、责,推动复杂案件重点攻关、一般案件快查快结、同类案件迅速突破。截至目前,已处置“小微工程”问题线索73件,立案查处27人。
在做好案件查办的同时,荣县纪委监委对专项整治中查办的典型个案进行“解剖麻雀”,对同类案件进行比较分析,从制度、管理、风气等方面深挖病灶,针对性地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4份,让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该县强化“纪巡审”监督成果互用,深化系统施治,全面梳理乡村振兴领域“小微工程”方面存在的制度、机制漏洞和项目管理的短板弱项,深入分析查办案件背后的行业性、系统性问题,补齐制度短板。截至目前,已推动制定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后期运营维护》等制度2个,细化整改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成果运用责任等6个方面64项指标。
“这条产业大道可以直通我家的茶园,茶叶就能运出去了,这将带来可观的收入。”看到道路修通后,保华镇五皇村村民吴锦华高兴地说。今年,保华镇宽5.5米、长5.68公里的产业大道全线竣工,该产业大道建成后将极大改善850余户3000余名村民的出行条件,更促进该镇1.5万亩油茶、2.5万亩茶叶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编辑:张文瀚
责任编辑:欧阳宏梅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