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自贡: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全方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2024-10-18 17:43 自贡网

0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1018114947.jpg

自贡融媒记者 池莉

10月16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自2022年被成功纳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自贡市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其中,自贡市印发《自贡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建设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制定了七大重点任务和49项建设指标。同时,印发了《自贡市“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任务和指标清单》,部署了57项年度重点工作,分阶段高效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66480fbd224cb.jpg
生活领域:绿色发展从源头开始
2018年起,自贡市首批60辆纯电动高级公交车投入城市公交线路运营,到《自贡市绿色出行创建实施方案》出台,绿色出行之风在盐都盛行。到2023年,自贡市新能源公交车增至631辆,新能源网约车增至168辆,成功获批第二批“绿色出行创建城市”。

垃圾分类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大事”。今年从6月25日起,市城管执法局与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整治高新区范围内的宾馆、饭店、火锅店、快餐店等产生的餐厨垃圾及废弃食用油脂未规范处置、非法销售利用废弃油脂和废渣等问题。同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食品安全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在高新区开展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以确保取得实效。

此外,自贡市已提档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000余个,并试点推进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模式,城镇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90%。 
6072f0c107f02.jpg
节能领域: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在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市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会在生活垃圾环保发电项目卸料平台倒入垃圾仓,通过发酵等工艺处理后,经垃圾吊输送至给料斗,然后进入焚烧炉,再经高温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产生电力,随后在王井镇进入国家电网,供千家万户使用。目前,自贡市生活垃圾焚烧利用发电26793.36亿千瓦时,炉渣资源化利用84064.3吨。

据了解,近年来,自贡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各1个、省级绿色园区3个、省级绿色工厂14户,2户企业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工厂培育名单。

今年8月1日,自贡市邮政管理局公布7月份全市邮件快递包装实地抽查结果,显示均符合《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本次抽查是应国家邮政局的要求进行,同时也是自贡市邮政快递业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检查过程中,快递可循环集包袋全面替代一次性塑料编织袋这一特色举措,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据悉,自贡市邮政快递业早在2023年就启动快递可循环集包袋全面替代一次性塑料编织袋行动,目前中通、极兔、申通、圆通、韵达四个快递转运中心已经全部替换成可循环集包袋。据该局统计,2023年,全市可循环集包袋共使用970.98万个,平均循环使用80次/个。

此外,自贡市结合实际,制定了《自贡市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1419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9.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9%。
修改1.jpg
快递可循环集包袋
建设领域:“无废细胞”“无害化处理”加速发展
“无废细胞”建设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此,自贡市积极推进“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工厂”等10类“无废细胞”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废机关”37个、“无废学校”21个、“无废酒店”6家、“无废景区”2个、“无废工地”5个、“无废工厂”14个、“无废医院”16个、“无废小区”5个、“无废汽车4S店”5个。

同时,近年来,自贡市与重庆江津区、北碚区签订《生态共保污染共治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与重庆跨区域转移处置危险废物10000余吨。同时,借助内自同城建设契机,有效利用毗邻区域固废处置设施共建共享政策,通过内江火力发电厂协同处置我市生活污泥21281余吨,并支持泸州市应急处理医疗废物300余吨。

此外,近年来,自贡市完成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延续,并将处置能力提升至每年7万吨,每年4.5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化项目、每年10万吨油基岩屑利用项目和每年3万吨废矿物油利用项目取证投运,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提升至24.87万吨。

编辑:张翠娜

责任编辑:郑皓匀

编审:舒旭晖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