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罗祥瑞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在荣县度佳镇芭蕉湾村,有三处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人物形象姿态多样,雕刻工艺精湛细腻,原汁原味的曲线,像是沁润了千年的信仰,冬去春来,夏消秋至,它们隐匿在山间的角落里,静待与游人的缘分。

芭蕉湾造像由棚石岩摩崖造像、佛耳湾摩崖造像、佛耳坝摩崖造像三块岩石组成,分别位于芭蕉湾村15、16、19组范围内。沿着村子泥泞的小路一路前行,穿过一片片林地,就可陆续见到这些历经风雨的巨石,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充满生机的杂草互相遮掩下,岩石上的佛龛造像呈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



其中,棚石岩摩崖造像共3龛17尊,造像题材有一佛二比丘二菩萨等多尊、七佛并坐等;佛耳湾摩崖造像凿于高4.4米,周长11.5米的巨石四周,共6龛,造像题材多为千佛、菩萨、比丘、力士;佛耳坝摩崖造像开凿在高约3米,周长约21米的巨石上,共47龛,是芭蕉湾造像中窟龛和造像数量最多的一处,造像题材多为一佛二僧二菩萨和单尊菩萨立像,也有千佛龛、如来倚坐及半跏趺坐像、天龙八部等内容。

石面上的造像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层次丰富、自然和谐,通过大小不等、主次分明的雕刻手法,使原本繁杂的场面变得错落有致,产生了一种佛门的庄严感,让人叹为观止。


石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看着十分精美,只是历经多年的风化,许多造像的面部已不太清晰,只能看出大体造型,有的结跏趺坐,有的双手合十......这些造像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时间的痕迹与风的雕琢手段。


慢慢欣赏这些造像,仿佛听到了一千多年前在这深山里,匠人们叮叮当当的开凿声,他们把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感悟,对佛的敬畏,通过凿尖,一笔一划地雕刻在这些石头上,也凝固在这些石头里。

芭蕉湾造像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细致、特色鲜明,对研究佛教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及唐宋时期造像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原标题】盐都文物镜像㊱探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系列报道 |静候千年缘分的“石头记”
编辑:宋姿熠
责任编辑:缪静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