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强调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牢记在心,成为其砥砺奋进、开拓前进的力量源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更多的青少年茁壮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才培养,以德为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使学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提升学生的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操。
思政教育精心“塑人”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时接受的思想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做好“德育”工作,练好“童子功”非常必要。要结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扎实开展思政教育需求调研,优化思政课课程设置,根据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做到有顺序、分层次、有梯度地规划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最终达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润物无声点滴“育人”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全体学科老师要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当中,深入挖掘、整合每一门课程中知识与德育的潜在交汇点,并以此为基点,努力打造以点到面,脉络清晰的德育教育网络,通过德育公共课程、主题班会、专项活动、综合实践、主题讲座等形式,为学生道德认知的建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巩固、道德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及伟大的家国情怀,以此达成水到渠成的效果。
培育沃土以文“化人”
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利用重要仪式、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励志、感恩、民族、国防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打造作风严谨、师风高尚、学风优良、关系和谐、情怀深厚的渗透教育大环境,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为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之花”,提供营养充足的“花圃”,让德育融于文化中,实现以文化人。
多方配合共同“树人”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光接受学校的教育,也时时刻刻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学校就不能“单打独斗”,要多和家庭、社会沟通交流,可通过家长会、家访、问卷调查、公开信箱(电话)等形式征集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达成教育共识,扩大社会辐射范围,从而更深刻地让学生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生活,让德育教育开花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收获的都是沉甸甸的果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平凡中执着追求、孕育伟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奋力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吴茂云)
编辑:刘汶林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