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文 叶卫东/图
交响乐之于音乐厅,如同书籍之于图书馆;高水平交响乐团堪称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担纲此次演奏的四川轻化工大学实验管弦乐团,由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与自贡市音乐家协会共同组建,其前身是自贡民间的一支“白发”管弦乐队。
“孟村,我们打算组一支乐队,(如果)你来,我们就干得起!”十年前的一天,退休后经常泡在茶馆里的自贡人刘孟村,接到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邀约,最终促成一支名叫“卡农”的管弦乐队诞生。
由本地专业团体退休演奏人员,以及民间器乐演奏爱好者中的佼佼者组成的卡农乐队,成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寻找合适的排练场地。
据刘孟村回忆,乐队刚开始选择在成员集中居住的小区或社区活动室排练,但因管弦乐动静较大,周边居民难免有些怨言。十年来,乐队成员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从露天公园、广场到琴行室内演奏厅,期间还和其他乐队合用过同一场地。回想起来,他们感到最惬意的是在自贡市青少年宫旱冰场度过的两年时光,场内不但有可供演出的舞台,青少年宫还免费提供饮用水以及停车等便利。
经过十年发展,卡农乐队影响力逐渐扩大,先后在春华广场、万达广场、华商国际城及富顺等地举行了多场专场音乐会,广受好评。不论是乐队规模还是专业水平,“卡农”在本地管弦乐队中均首屈一指。
2023年,卡农乐队终于找到了“娘家”,在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和自贡市音乐家协会的携手努力下,进一步壮大并更名为实验管弦乐团。当年岁末,这支焕发新生的乐队不仅在自贡市红色教育基地江姐剧场演出了歌剧《江姐》选段和迎春音乐会,还在该大学李白河校区盐都音乐厅完成了首场汇报音乐会。
“如果我们这一批人不站出来,管弦乐在自贡可能就会慢慢退出舞台了。”实验管弦乐团团长兼首席小提琴手刘孟村口中的“我们”,是指当年向自己发出组队邀约的代燕民(83岁,任乐队单簧管演奏员),教他拉小提琴的曾祥瑜(82岁,任乐团音乐总监),乐队木管组首席长笛演奏员郑信才,乐队指挥陈燕宗,已经去世的长笛演奏员罗孝华,演奏员蓝正良和原歌舞团老团长、现任乐团指挥熊椿等乐队元老级成员。
这些“白发”乐手构成了实验管弦乐团主要班底。据了解,他们大多来自本地的几个文艺团体:自贡市歌舞团、市杂技团、市川剧团和市京剧团。他们共同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盐都管弦乐的鼎盛时期。
“当时全省能演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芭蕾舞剧全剧的专业团体只有三个,包括成都市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和自贡市歌舞团。自贡也是除成都、重庆外唯一一个五个院团(歌舞团、川剧团、杂技团、京剧团、曲艺团)齐备的城市。”熊椿在接受采访时回忆。1964年,他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自贡市歌舞团,为了演出“样板戏”的需要,团里组建了川南唯一一支双管管弦乐队。
据悉,自贡市歌舞团乐队高峰期全队乐手曾达到四五十人,其中不少是从民族乐器转学西洋乐器的。“拉二胡”的曾祥瑜就改拉了小提琴,后又被单位派到四川音乐学院进修。刘孟村14岁便跟随曾祥瑜学琴,其表演的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曾在四川电视台播出;上世纪80年代,他受单位委培就读于自贡师专音乐系,成为大专班第一批学生。多次和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董文华、殷秀梅、田震等合作的熊椿,成为本地乐队指挥“第一人”。
十多年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自贡各文艺团体纷纷改制谋求新发展,管弦乐团也渐渐淡出了自贡人的生活。但正如一首高低起伏的乐曲,近年来,以卡农乐队成立为标志的管弦乐重新回到观众视野——观看过他们演出的人无不诧异:“自贡竟然有一支如此专业的乐团!”
“交响乐就是一栋立体的建筑,低声部发出的根音是建筑物的基础,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就像一根根立柱……”在排练现场,熊椿不会漏过乐队发出的任何一个声部,他形容旋律类似于绘画当中的白描,乐器发出的各种声音则营造出一种氛围,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该浓处浓、该淡则淡。
熊椿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乐队排练长达一年的《长征组歌》根植于民族音乐的土壤,吸收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等地的民歌素材,其中第五曲《飞越大渡河》就借鉴了川江号子。因此在排练时创新性加入了竹笛、唢呐和二胡等民族乐器,使管弦乐更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凑齐一支管弦乐队不容易,能够坚持十年更不容易。”熊椿感慨地说,实验管弦乐团现有60多名乐手分布在自贡四区两县,家住荣县、富顺的乐手为了参加每周一次的排练,不得不自掏腰包拼车往返市区。但包括他本人在内,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语言和文字难以描述之处,音乐可以轻松到达。”乐队小提琴手周云的另一个身份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巴金文学院创作员、自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他表示自己从小就酷爱音乐,称“儿时路过电线杆,听见到高音喇叭的歌声就能站上小半天”。音乐也改变了周云的命运。他19岁时适逢部队征兵,两名带队的参谋赶到他下乡当知青所住的茅屋,听他拉了两段二胡,就当即拍板要人。几年前周云退休了,难舍音乐的他重新拿起小提琴,走进了这个乐团。
“因为热爱音乐大家走到了一起,因为热爱所以愿意付出。”熊椿表示,尽管当年有一些专业团体解散了,但仍有不少乐手坚持排练授徒,保留了交响乐的“火种”,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真正体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
12月6日晚上,当《长征组歌》的经典旋律在四川轻化工大学李白河校区盐都音乐厅响起。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与“白发”乐手的热情辉映,深深打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高水平的交响乐团和音乐会,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自贡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毛波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2021年音乐学院搬迁到新建的李白河校区后,学校就着手组建一支高水平交响乐团,并在内江、宜宾、泸州等周边地市发掘了部分器乐演奏人才,但因居住地分散无法进行日常排练及创作而作罢。一个偶然的机会,毛波观看了本地卡龙乐队演出后,萌生了双方合作的想法。
“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更有信心了。”毛波表示,目前已经有部分音乐学院师生加入了乐团,在自贡音乐家协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以熊椿、曾祥瑜、刘孟村等老一辈乐手的带动下,有信心完成新老交替,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交响乐团。
据了解,近年来自贡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音乐学院在校生人数从刘孟村就读时的20人,已迅猛增至现在的1350名,其中研究生60人。被称为人类音乐文化高级形式的交响乐,有望成为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交响乐用艺术滋养了这座城市,同时也丰盈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个周末,记者在南湖体育中心见到,同时有好几支乐队正在音乐排练室排练节目,其中有民乐队也有小提琴演奏乐队。
“我们是一支混合乐队,有小提琴、大提琴、小号、圆号、二胡、板胡、琵琶、唢呐、笙……”据自贡老三届阳光艺术团指挥赵荣贵介绍,他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乐队的西洋乐器和传统乐器融合在一起,期望给大家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演出。
据悉,自贡老三届阳光艺术团成立时间也已超过10年,从当初“几个耍得好的朋友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发展到现在队员达70多人,分为说唱组和器乐组,并多次参加公益演出。“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开心快乐,有益健康,如果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就更好了”赵荣贵微笑着说。
一花独放,不如春色满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贡,目前拥有大大小小业余乐队上百个,不仅极大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折射出文化自信的城市魅力。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喻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