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然而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新动向。近年来各类检查考核工作不断加强,发挥着激励鞭策作用,但也存在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的现象,凡事都要佐证资料。很多基层干部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不得不在“留痕”上做文章,拍照打卡、会议记录、台账记录、发文印证等等。“处处要留痕,事事要台账”的工作模式将基层干部大部分时间困在了“痕迹化”阶段,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完全违背了“痕迹管理”的良好初衷。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白白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亟需破除“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做法,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过度留痕表现在基层工作,实则是干部的政绩观念出现了偏移。现实工作中常见这么一种现象:开个专题会、检查一下现场,工作还没结束,工作现场照片已经随着编辑好的文字发到工作微信群里了。有的时候完成一项任务后,突然发现忘记拍照了,就会莫名产生一种“干了活等于没干”的错误想法。有的干部唯“领导重视”而行事;有的干部怕担风险,不切实际地要求所有工作环节都有痕印证、有迹可查。只看到了漂亮的资料、大量的工作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基层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破除懒政、惰政思维,切切实实担当作为,到第一线去服务群众,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寻路子想办法解决,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真正把服务群众的“痕迹”留在群众的心里。
删繁就简,建立科学的考评制
督查检查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适当的督查考核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统筹,不顾基层人力如何、工作量多大,对基层考核、考评过频过繁。考核方式也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等问题,更多是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进行督查检查,有时因为痕迹资料不够,就否定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纠治过度留痕,需要自上而下做出改变。简化合并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留痕要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克服凡事留痕的关键。上级部门不能再“以痕迹论英雄”“靠台账评优劣”,不能再把痕迹简单当政绩,要纠正机械式做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为民务实、干事创业上来。
群众监督,提升工作的满意度
基层工作唯有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才能代表群众利益,才能体现工作实效。天津市宁河区纪委监委在纠治过度留痕问题的同时,推动从“看报表”到“查实绩”,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将走社区、访群众、听口碑作为掌握干部品德、能力、作风等综合情况的规定动作,在廉政审核过程中为干部精准“画像”,牢固树立“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的鲜明用人导向。各级监督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拓宽群众在日常监督中的参与路径,通过实地走访、倾听民意等方式,鼓励他们通过现场或网络监督平台来揭露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为基层干部营造一个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环境,让实干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刘丹)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