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四下基层”的内涵不断丰富提升,焕发着新的时代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入基层,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为民奉献、为民造福。
始终坚持为民惠民,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注重工作重心下移,有利于将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近距离送达基层,送到群众身边,实现“家喻户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方法,能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能让民心在基层凝聚。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宣传到群众心坎上,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凝聚人民群众力量。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问需问计于民。“调查研究下基层”,有助于了解掌握情况,对群众想法真实性、政策制定针对性、为民举措实用性,将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变“闭门造车”为基层问需,“基层问计”,让“民意”在基层收集,也能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党员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口保证、拍屁股走人”。党员干部要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秉持“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的思维,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切实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准,把方法研究透,把措施落实好。
始终坚持重心下移,为民排忧解难。党员干部要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重心下移,切实转变角色,扑下身子,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多换位思考,多将心比心,用心用情用力,让民情民忧民怨在基层得以有效化解或管控。党员干部要有群众之事非小事的责任感,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精神,不拖不绕不躲,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注重分类处置,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要开展好现场集中“会诊”;对于政策范围内能解决的要迅速解决;对不能解决的,要坚持法治思维,做好宣传解释引导,避免信访矛盾激化。真正以“小步快跑”的姿态,面对面地倾听群众的诉求,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解释,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始终坚持躬身入局,服务群众零距离。现场办公,一线落实,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行之有效举措,有利于拉近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党员干部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去解决问题、到基层一线去推动工作,不讲条件、不找借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愿、我有所行”,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躬身入局,做到心中有民、所行为民,践行“一线工作法”,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李义)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