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这一重要指示,为基层减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层,乃政策落地之“末梢神经”,是服务群众的“前沿堡垒”。然而,形式主义在基层大行其道,令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之弊,在于捆缚基层手脚,使工作沦为虚浮。繁杂报表、冗余会议、过度留痕等问题,不仅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让基层干部难以有效服务群众,也让群众对基层干部的工作产生质疑和不满。
基层减负,关键在于精准发力破局,直击形式要害。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部门出台政策、布置任务应以基层实际为考量,不能层层加码。对下优化考核督查方式,减少“留痕”比重,注重“实绩”倾斜,让基层干部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精力访民生、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协作的权责体系,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机制,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该干什么活、该办什么事、该担什么责”。同时,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杜绝重复劳动。通过这些措施,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突出中心、聚焦重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狠抓落实中去。
基层减负,不仅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各级党组织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驰而不息做好“减”法,最大程度释放基层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要守好本与源,坚定“减”的决心;把握严与实,理清“减”的思路;兼顾常与长,巩固“减”的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让实干精神在基层大地重焕生机。
基层减负,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当基层干部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后,他们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干部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更能够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持久的韧劲,推动基层减负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勇敢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程翠珍)
编辑:刘汶林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