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对于基层来讲,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全心全意为人才撑腰胆、排忧解难,在“搭台子”“架梯子”“卸担子”中支持人才工作行稳致远。
靶向定位“引”才,为人才“架梯子”。“不拒众流,方成江海”。在“引”上拓展,突出重点、按需引进,畅通渠道,为人才架好“沟通”的阶梯。“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柔性引才理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自觉摈弃性别、年龄、学历、背景等方面的“条条框框”,简化选人流程,因地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清单”。深化农村“领头雁”打造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打好“政策牌”,组织引导各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选”上求准,要练就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发掘更多“有用之才”和“可塑之才”。善于在实践中识别人才,着力发掘一批能工巧匠、致富能手,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人才库,让基层一线成为人才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量体裁衣“育”才,为人才“搭台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空有人才往往不会用、用不好,因此“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留不住人才,这是基层常常出现的问题。遇人才难,育人才亦难,要想将人才发挥出“1+1>2”的效果,更要从培育、管用入手,为人才搭好施展拳脚的“舞台”。对人才进行精细化、多样化、体系化的细分式培育,因材施教培育一批能在基层实践中活学活用的“贴地气”乡村振兴“关键因子”。在“理论”中育,采取“滴灌”式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科交流、进修学习平台,让青年人才在“拾阶而上”中深挖“知识富矿”。在“实践”中育,不断加强乡村人才实践锻炼,科学安排岗位历练,结合人才特长、工作特点进行“量才授任”。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人才拓宽视野、增强本领。持续充实人才“蓄水池”,让各类人才竞相绽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不拘一格“用”才,为人才“卸担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当前不少年轻人才在工作中成为了主力军,肩上的担子也愈发的重,人才固然需要经历磨练与扎根才能茁壮成长,但若只是一味地给干部做“加法”而不会适当“减法”必然会适得其反。要想发挥出人才实效,一方面在不断地加“重任”的同时也要学会“减负”。既要给予挑大梁的机会,也要减考核、保身心,减少不必要应酬,不进行走马观花式检查,建立透明式的晋升渠道。“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发人深省。要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优化人才晋升、评价体系,给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使想发光的发光、想创新的创新,“不唯帽子唯实绩、不唯头衔唯能力”评价人才。努力营造“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的良好育人用人环境。(陈思宇)
编辑:刘汶林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