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对全党同志的深情嘱托,更是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广大党员干部需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内涵,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暖民心、集民意、问民需,将改革的温暖阳光洒满每一寸土地,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站稳人民立场,以“真心”换取“民心”,共筑信任之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改革最深厚的土壤。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历史,证明了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改革才能拥有最坚实的支撑和最强大的力量。从医药价格的亲民调整,到住房条件的显著改善,再到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每一项改革举措都深深烙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不懈追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改革不是高高在上的政策制定,而是贴近民生的具体实践。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家中,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变被动为主动,将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通过真抓实干,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改革举措中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在心中种下信任的种子,汇聚起推动改革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厚植为民情怀,以“诚心”凝聚“民智”,共创改革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应树立“以人民为师”的谦逊态度,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汇集民意,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作为改革创新的源泉活水。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确保改革决策既符合客观规律,又体现人民意愿。同时,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各自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支持改革、人人推动改革的良好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党员干部需用真诚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以“诚心”凝聚“民智”,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改革中来,让改革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办好惠民实事,以“细心”赢得“舒心”,共享幸福果实。改革的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到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全面改善,每一项改革成果都是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直接回应。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厚植“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用细心和耐心去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无论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还是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亦或是关注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都要做到精准施策、细致入微。要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惠民清单”,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杨超会)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