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摆拍赚流量,一切“巧合”其实不巧合,是虚假场景的构建。在社交媒体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看似感人或惊人的场景。例如,有一些视频中,路人突然“晕倒”,周围的人纷纷围过来施救,画面十分感人。但后来被揭露是摆拍,所谓的“晕倒者”和“施救者”都是按照剧本表演的。还有一些旅游类的摆拍,博主展示自己在某个偏远且风景绝美的地方独自享受美景,但实际上是在附近有人居住且交通便利的地方精心布置场景后拍摄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关注,获得流量。利用了热点事件。当有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比如自然灾害。会出现一些摆拍者假装自己是受灾群众或者救援人员,拍摄一些夸张的画面。比如有人在洪水刚退去的街道上,假装艰难地涉水前行,而实际上周围的环境并没有那么危险,只是为了蹭热点事件的流量。
究其原因,一是流量经济的诱惑。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财富和影响力。拥有大量的流量可以通过广告投放、平台补贴等方式获得经济收益。对于个人或小团体来说,摆拍是一种看似低成本、高回报的获取流量的方式。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社交媒体平台虽然有一些规定,但是在海量的内容面前,很难做到对每一个视频、每一张图片进行严格审查。而且摆拍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被轻易识别。这就使得摆拍者有了可乘之机。三是受众的猎奇心理。大众往往更容易被新奇、感人或者惊人的内容所吸引。摆拍者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制作出符合受众喜好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是虚假的,也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关注。
各方应团结发力。一是平台方面——加强审核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利用图像识别、视频内容分析等技术,对上传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例如,对于一些容易出现摆拍的场景,如紧急救援场景、偏远地区探险场景等,要进行重点排查。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专门的举报入口,鼓励用户对发现的摆拍内容进行举报。并且对举报内容进行快速核实,一旦确认为摆拍且违反平台规定,对摆拍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如限流、封号等。二是受众方面——提高辨别能力:受众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从视频或图片的细节中发现破绽。比如观察人物的表情是否过于夸张、场景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等。理性对待流量内容:不要盲目地追求那些看起来很惊人的内容,在点赞、转发之前要多思考一下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一些疑似摆拍的内容,不要轻易传播,避免成为摆拍者获取流量的帮凶。三是社会监管方面——完善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针对网络内容创作的法律法规,明确摆拍获取流量等不良行为的界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向大众宣传诚信创作的重要性,提高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水平。(邓道群)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