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考察谈话是干部考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掌握考察对象德才表现、工作成绩的重要途径。只有谈出“真材实料”,切实知其所长、洞其所短,才能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量才使用。
在现实谈话中,往往只能听到“人之长”,大多不肯谈、不想谈、不实谈“人之短”。究其缘由,有的谈话对象存在“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的顾虑,谈“短处”可能得罪人、破坏同志关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选谁用谁是组织的事,只把谈话当作例行公事,出口之言内容空洞,甚至“千人一词”;有的奉行“君子成人之美”,突出评价干部的优点优势,对其缺点要么闭口不谈,要么避重就轻。实际上,考察谈话谈缺点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第三视角”帮助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组织识人得当、用人得宜,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而此种“扬长避短”倾向,一定程度上导致考察“画像”失真,可能影响组织选人用人决策。
考察谈话是广泛听、重点问、综合辨的过程,讲求的是在互信中互动、在真谈中深谈。“宽严相济”谈,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阐明考察谈话的组织性、严肃性、保密性,打破谈话对象思想壁垒,引导谈话对象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同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谈出真情况,反映真问题。要态度谦逊、主动沟通,拉近距离,消除谈话对象心理戒备,真正让谈话对象在谈话前“深思熟虑”,谈话中“畅所欲言”,谈话后“无后顾之忧”。“比对研判”听,要注重听取各方意见,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选取不同对象了解情况,对于前后不一的说法,与大多数相反的“异见”,要刨根问底、深谈细究,力求清晰、准确反映真实情况。“抽丝剥茧”问,要懂得察言观色,细心观察谈话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对欲言又止之人,适时抛砖引玉、循循善诱,将话题纵深引入,挖掘更多细节性、个性化的反映。对于刻意回避的话题,主动发问、及时追问,切实把谈话对象的心里话引出来,把考察对象的缺点和不足谈出来,真正让谈话走深走实。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则可决之。考察识人是个渐进过程,不能简单将谈话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当成客观事实,要以实事、实据、实绩佐以验证,确保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又防止有硬伤的干部蒙混过关。要延伸考察“广度”,通过街巷调研、走访群众了解干部“八小时外”的朋友圈、生活圈,精准掌握干部的活情况、新变化,把干部日常表现、同事评价、乡音口碑相互参照、相互比对、相互印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最终画出真实、完整、立体的人物考察“画像”。(项罗莉)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