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今天,中国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挑战与反复冲击,中华文明曾一度被误认为是“现代文明的错误和拖累”。然而,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得以激活,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支撑。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站起来解决了“挨打”问题,富起来解决了“挨饿”问题,只有强起来才能根本解决中国在国际上的“失语”和“挨骂”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和领域出现了对经济工作重视有加,而对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忽视的现象,这导致了部分人群价值观的缺失,道德观念模糊,行为准则失范,缺乏对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认同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下降,生活态度消极,追求过度物质享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长期积累过程,它既不能孤立推进,也不能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保持同步、相互适应。最终实现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使人们在“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提升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精神境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是良渚古城遗址中火种采集的庄严仪式。良渚遗址,作为迄今为止首个被认定为国家级文明的遗址,其火种的采集和传递,象征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息、薪火相传。除此之外,开幕式上还有很多展现中国式浪漫的环节:红绸飞掠锦绣山河,水墨入诗画、烟雨染江南、灯火耀古今等。可以说从两渚文化之光到秋分桂花之香,从风雅颂歌之美到梅兰竹菊之意,这场盛大的开幕式用千万种文化元素在诉说诗画江南的独特魅力,勾勒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绝代风华。同时,作为亚运会的东道主,我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融合科技的力量与艺术的美感,展现了我们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印记,更彰显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与辉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要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奋发有为。要秉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应有贡献。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李晨昕)
编辑:刘汶林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