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礼尚往来”本来是增进友谊、表达情感的民俗传统,然而有些人却在掏空心思、绞尽脑汁送“特别”的礼。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道路上,“礼尚往来”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剖析。
传统文化的扭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尚往来,原本旨在传递情谊、增进关系。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美好的传统却被部分人扭曲。一些人将其视为谋取私利、拉拢关系的工具。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这种扭曲的“礼尚往来”观念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容易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借口,甚至还沾沾自喜,认为这只是遵循传统,“礼”所应当,从而忽视了党纪国法的约束。
利益交换的幌子。一些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通过精心包装的礼物、红包等形式向党员干部示好。而部分党员干部打着“盛情难却”的幌子,未能坚守原则,接受了这些“礼物”,进而在行使权力时为对方提供便利。这种以礼为媒的利益交换,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损害了公共利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纪律意识的淡薄。不正当礼尚往来现象的泛滥,也反映出部分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的淡薄。他们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接受不当礼物或回礼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在这种纪律意识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在“人情世故”中迷失自我,殊不知“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进而逐渐陷入腐败的泥潭,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失。
监督机制的疏漏。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礼尚往来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监督机制的疏漏。对于礼品的价值界定、收受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监督可能存在模糊地带,导致一些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同时,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使得部分违规的礼尚往来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必须正视礼尚往来背后的这些问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弘扬其积极内涵,根治“人情腐败”,摒弃扭曲的部分;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增强其纪律意识和底线思维;完善监督机制,堵住制度漏洞,让礼尚往来回归其原本的纯真和美好,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余红)
编辑:刘汶林
责任编辑:王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