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视频已成为党员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极大地提升了党员素质,有效传播了党的理论和政策。相较于传统方式,视频内容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党员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同时,视频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从而显著提高了党员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然而,基层在实际拍摄和使用党员教育视频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标签化”现象较为突出,难以深入人心。基层制作的党员教育视频往往过于强调党员身份和党建元素,美术、音乐风格显得陈旧,缺乏自然流畅感,难以贴近党员的日常生活。观众在观看时,可能会觉得视频过于刻意地强调党员身份或立场,导致视频被“标签化”,不仅无法引起情感共鸣,反而可能引发反感和抵触情绪,难以广泛传播。
视频构思缺乏新意,创作题材单一。在视频内容构思上,“模板化”现象严重,角色身份、视频结构、内容文案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缺乏创新,观众常有“一眼望穿”的观看体验。在选题上,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政治领域、历史事件或典型人物,缺乏对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的深入挖掘,这限制了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也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互动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基层在传播党员教育视频时,大多采用单向的传统模式,观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缺乏主动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渠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解答,对教育内容有意见建议也无法及时提出,这导致学习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影响了观众的积极性和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提高基层创作能力,鼓励、培养基层创作者运用更加生动、富有创意的画面和音乐来呈现党课的内容与氛围。同时,要注重画面的细节与质感,提升党员教育视频的吸引力,从而跳出“标签化”的圈子。
搭建渠道,统筹推进。在更高层面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视频制作协作机制,统筹资源搭建党员教育素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不同基层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从更高层面出发,以项目化管理为牵引,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推动力,挖掘、制作涵盖更多社会领域、文化圈子的党员教育视频,打破视频内容的“模板化”困境。
注重党员交流互动,构建氛围良好的党员互动网络社区。推广统一的党员教育视频内容平台,开发利用评论区、弹幕等多种互联网视频成熟经验。以党员教育视频为牵引,搭建党员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党员在其中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工作经验、反馈意见建议。(李俊聪)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王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