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稳,人心稳,社会就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各级党组织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坚持调研为“前提”,强化问题导向,推动民政工作“更精准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深入调研,了解群众需求,从问题出发,才能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大党员干部要走进乡村社区,通过入户调研、随机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关心民众生活,了解民众需求;同时,向民众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及满意度。只有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与意见,才能让民政工作精准发力。
坚持人民为“根本”,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动民政工作“更惠民一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政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各级党组织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深刻认识到民政工作不仅要依靠人民,更要造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将“人民”二字贯穿工作始终。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民众需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让居民生活更幸福;抓好就业创业工作,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鼓励就业,支持创业;医疗、教育等资源要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全力解决基层群众的出行难、就业难、看病难等问题,让民政工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坚持执行为“重点”,严格监督落实,推动民政工作“更实在一点”。光说不做是假把式,民政工作不能只是喊喊口号,满足于“开会了,文发了”,而要有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首先,相关部门要科学制定政策,立足实际,循序渐进,便于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把有执行能力且愿意执行的干部放在合适位置,确保民政工作的执行落实。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相关文件政策,领会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心怀为民之情,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各级党组织要严格监督执行程序和落实情况,将相关民政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做好民政工作。
坚持创新为“关键”,拓展服务渠道,推动民政工作“更多元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有创新,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民政工作应与时俱进,满足居民现代化多元需求。各级党组织要鼓励相关部门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手段,如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相关资讯、开展网上业务咨询与办理、开通网上投诉渠道等;秉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民政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坚持救助为“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政工作“更温情一点”。救助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筑牢社会保障网底,增进民生福祉。各级党组织要完善救助机制,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加强对无社保老年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救助力度,保障遇灾群众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建立健全求救求助渠道,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王俪璇)
编辑:刘汶林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