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冯方湲
户籍人口:4385人
辖区面积:7.85平方公里
主要文化阵地:村史馆、匠人学堂
实施“文化铸魂润村行动”进展如何?建设“和美共富”精品村成效怎样?近日,带着对乡村振兴的关注,记者来到了沿滩区永安镇刘山村,步入村庄环望,村道通畅、屋舍整洁,成片的油菜长势正盛。随着探访脚步的深入,透过村史馆、匠人学堂等窗口,一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同不少四川村庄一样,“刘山”这个地名背后的故事,也追溯到了“湖广填四川”这段广为人知的历史。清顺治年间,刘山尚是一片荒凉之地。随着“湖广填四川”的迁徙浪潮,三个不同姓氏的族群来到这里。
“当时刘、明、雷三姓到此定居,三个家族共同种下三棵黄角树,约定哪家的树先生根发芽就以其姓命名村庄。”刘山村村支书明从均介绍道,刘山村位于沿滩区西南部,原名“刘家山”,后因集市兴起而改称“刘家场”,简称“刘山”。2019年,撤销刘山乡,刘山村划归永安镇管辖。

村名村史、红色印记、匠心传承、乡村巨变,200多平方米的村史馆里,有流传千年的历史,有栉风沐雨的坚守,有踌躇满志的展望……
今年以来,刘山村扎实开展“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以建立村史馆为契机,邀请专家理清历史脉络,聚焦历史沿革、孝善文化、手作匠艺等“文化富矿”,还组织地名爱好者深入村组挖掘地名文化历史、开展地名摸排,不断解锁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记者采访中发现,该村已梳理、建立了传统地名保护名录30余条,挖掘“子山”“刘山”“明”“雷上塆”等特色小地名文化,唤醒了被时间慢慢隐藏的乡土记忆。

走进刘山村,就不能不看、不提这里的柳棍和草雕。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两宝”,刘山村完成了非遗申报,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能人、文艺爱好者为乡村增添文化活力。据了解,该村草雕传承人罗声道被评为四川省文化能人,柳棍传承人叶明学不久前刚荣获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魅力竞演乡土文化能人一等奖,而在他们带领下,这些一度蒙尘的非遗项目在活态传承中开始绽放新光彩。
沿着村道进入村内,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成片绵延的彩色油菜花田,登高遥望,八百多亩的彩色油菜苗蔚为壮观,油菜叶勾勒出的观赏图形已明晰可辨。同等待着在新年春天尽情绽放的彩色油菜花一样,刘山村新规划的文旅配套景观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当彩色油菜花观赏季再次到来时,这里将为游客增添更丰富的游玩体验。

近年来,刘山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从最初的樱花节、草雕节到现在的彩色油菜花观赏季,不断出新出彩。尤其是独特的彩色油菜花田,还被纳入四川省春季赏花游精品线路,系自贡市唯一入选乡村旅游点位。与此同时,该村立足资源禀赋,以文化为纽带,持续深挖彩灯之乡、非遗柳棍等文旅资源,持续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绘就乡村文旅经济发展新图景。据介绍,在“彩色油菜花观赏季”、“摸鱼季”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的助力下,刘山村近年已累计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超1亿元。

同样期待着在新一年彩色油菜花观赏季全面上线的,还有同为文旅配套项目、尚在调试阶段的“匠人学堂”。
据介绍,该学堂旨在传承民间技艺、丰富农文旅业态,遵循“3+1”的综合性建设理念,规划了灯艺室、草艺堂、竹木轩三大创意工坊,并增设手工作品售卖区作为补充,集中展示刘山村特色的草雕技艺、彩灯工艺与草编技艺。

“这里不仅是展示传统工艺技能的工坊,更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刘山村匠人学堂负责人王大剑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这里的文化阵地作用,组织更多常态化的研学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年青一代的生活,进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正努力把刘山匠人村打造成灵活就业的示范基地,面向村民提供全面的技术培训课程与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拓宽收入来源。”明从均表示,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可感可及”,以“刘山人谋刘山事建刘山家”的高度责任感,实现刘山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周馨钰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