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荣县城北6.5公里双溪湖畔的旭阳镇马石村,绿树环绕间,清澈的双溪湖水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自北向南,将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村舍、绿意盎然的梯田茶海串联起来,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今年,该村以“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为契机,立足本土文化,深挖“茶源马石,长寿家园”文化内涵,围绕“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三大目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提供精神支撑。
沿着盘山公路进入马石村8组,4排川南民居风格的集中安置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刚建成不久的马石村村史走廊和文化长廊就在此处。作为该村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窗口,村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马石村的人文景观和发展轨迹,细听马石村名由来,在重拾往昔岁月的闲游间了解该村的乡村文化及其振兴变化。

笔者注意到,在文化长廊处有一块展板,上面关于该村“长寿老人”的介绍十分醒目。据了解,马石村地处双溪湖源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全村森林幅员面积60%以上,含氧离子高,被称为“长寿第一村”。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104人,其中90-99岁的有18人。
“山环水绕,生态优美——这是马石村人‘长寿’的秘诀之一。”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样的生态环境还得益于世世代代的村民都秉持敬畏之心爱护这片土地,从不随意砍伐山林、污染水源,如今,这也成了我们村最宝贵的财富。”

马石村守住了绿水青山,更换来了金山银山。凉风垇是连接马石村12组、14组的一个山坡。坡上,是依山而建的梯田形茶园,一垄垄茶树,青葱翠绿。“自从我们村被划入双溪水库水源保护范围内后,村上就一直在寻找能替代传统农业的绿色产业,经过反复考察、甄选,最终选定了适宜做绿茶的乌牛早茶品种。”马石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村的茶叶种植已达3000亩左右,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在万亩有机茶园边上,是刚建成不久的荣县马帮茶业公司的有机茶加工厂,占地5亩,主要生产高品质有机茶,预计明年开始投产,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能达到1000万元。”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届时茶厂可为村民解决部分销售渠道、就业、收益等问题。”此外,该村还因地制宜,发展了2000亩脆红李、2000亩砂仁,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约30万元收益。

“现在可和以前不一样了,茶叶种得更好,也卖得更好,我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种茶农户黄大姐开心地说,“这不,我家前两天才添了个新冰箱呢!”
乡村振兴,除了聚焦于带动村民们致富这一关键任务外,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马石村整合镇村干部、党员、群众等力量,广泛发掘辖区内文艺爱好者,组建文化专干、文体协会、文艺表演、志愿服务等文化队伍,以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凝聚合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目前,该村有专兼职文化专干2名,文艺表演队2支,文化志愿服务队3个,文化队伍人数达30人。

“平时,我们会通过乡村运动会、文艺表演、读书看报、露天公益电影等多种形式开展文体活动。”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我们将每月1日定为群众活动日,当天会召集村民开展文化小戏台、九大碗坝坝宴等活动。”据悉,“坝坝宴”自2016年开始举办,每月参加人数达70人以上。

景美,业兴,人和。下一步,马石村将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深入挖掘“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茶马品格和“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的长寿文化内涵,依托“梯田茶海”万亩有机茶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强花茶之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郑欣宜)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