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巩固”是“振兴”的基础,要坚决守住“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只有抓好“巩固”,才能实现“振兴”,同时脱贫不是终点,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起点。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我国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然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部分脱贫人口的基础条件仍较为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既要防止返贫,又要防止发生新的贫困。
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开展防止返贫监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通过多维度数据收集与精准分析,及时锁定易返贫致贫群体。一方面,设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涵盖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状况等核心要素,同时兼顾医疗大额支出、教育负担、突发灾害影响等潜在风险因素,全面反映农户经济状况与生活水平的动态变化。运用信息化平台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精准可靠、更新及时。另一方面,建立快速响应与帮扶机制。一旦监测发现有返贫风险的农户,立即启动评估程序,根据其具体风险类型与程度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如提供产业扶持资金助力农业生产经营、实施就业培训与推荐就业岗位、落实教育医疗专项救助等政策,精准发力消除返贫隐患,切实筑牢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围绕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增强群众内生发展的动力。一是筑牢乡村发展根基。加大农业现代化投入,扶持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培育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造完整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发展。二是注入乡村发展活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创业补贴与优惠政策。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与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厚植乡村精神土壤。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迹,传承民俗技艺与民间艺术。建设乡村文化长廊、图书室、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与道德模范评选,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四是绘就乡村绿色画卷。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分类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五是强化乡村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拔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队伍,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与决策,促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贫困说到底是发展问题。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让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得到持续巩固与拓展。(林定钦)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