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六尺巷”的故事,便是这样一则流传千古的典范。它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宽容、谦让,更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为现代社会基层治理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和谐为基,共筑基层治理新基石。“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和谐是基层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基层治理中,我们要坚持和谐为基,通过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例如,湖南省永州市探索推行政法“五老”+“好邻居”调解机制,聘请退休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老司法行政人员和老律师为政法“五老”调解员,离任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干部、党员、退休教师、热心老人、新乡贤、志愿者为村(社区)“好邻居”调解员,发挥政法“五老”法律熟和“好邻居”情况熟等优势,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这种以和谐为基的理念,正是“六尺巷”精神的生动体现。
宽容为本,拓宽基层治理新视野。宽容是“六尺巷”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在基层治理中,我们同样需要秉持宽容为本的原则,对待群众的过失和不足,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通过耐心引导和帮助,促进其改正错误,共同进步。如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面对部分村民乱扔垃圾、占道经营等问题,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执法手段,而是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终实现了环境整治的目标。这种宽容为本的做法,不仅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也拓宽了基层治理的新视野。
谦让为怀,彰显基层治理新风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六尺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我们倡导谦让为怀,通过引导群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风尚。例如,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街道某小区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面对居民对改造方案的不同意见,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与居民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改造方案。这种谦让为怀的做法,不仅确保了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风尚。
法治为纲,构建基层治理新秩序。践行“六尺巷”精神的同时,我们也不忘法治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在基层治理中,我们始终坚持法治为纲,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等措施,构建了基层治理的新秩序。
“六尺巷”精神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现代社会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美德,将其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六尺巷”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引导群众自觉践行这一美德,共同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王方钰)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