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陈茜 王翔鹰 视频编辑 余耀
户籍人口:2598人
辖区面积:6.35平方公里
主要文化阵地:“耕读之家”村史小院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尤为重要,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当“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与鼎新村的红色资源结合,会催生出怎样的成果?岁末冬日,记者走进荣县鼎新镇,探访与其同名的这个村庄。

一到鼎新村村口,崭新村牌上的“二娘故里·茄果新村”分外抢眼,村道两旁一排排果蔬大棚似乎在列队迎客,又像展示着这个茄果之乡已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鼎新村是革命先烈张二娘的故乡,1928年,张二娘带领妇女参加“反加租”“反盘剥”等斗争,次年入党。“八一三”农民武装暴动后,中共荣县县委迁到张二娘家,她日夜担负侦察敌情和交通联络任务。在“李子桥”农民暴动中,张二娘被敌对势力逮捕刑讯,遭受背“火背篼”、竹签钉十指等酷刑。虽遍体鳞伤,但她守口如瓶,用生命护卫组织和同志的安全。1930年12月21日,张二娘和她14岁的儿子张敦竹被敌顽枪杀,时年41岁,是我市唯一的母子双烈士。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复原中共荣县县委地下工作时期办公场景和张二娘生活场景,鼎新村盘活现有闲置农房,通过内部功能优化、外立面改造以及庭院景观提升,打造了917平方米的“耕读之家”村史小院,弘扬革命先烈张二娘始终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同时,这里也兼有便民服务、果蔬展销、集体经济等功能。目前“耕读之家”主体已经建成,正在筹备布展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竹编是鼎新村的本土技艺,该村特意结合“耕读之家”建设打造了竹工艺人工作室,培育竹工艺匠人3名,通过引导村民定期学习竹编技艺、开展“我编的菜篮子”等亲子研学活动,保护传承竹编手艺,助力蔬菜采摘游活动。
在“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中,鼎新村还成立了一支“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把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结合起来,用“乡土话”传播“新思想”,让党的声音响在基层。
采访当天,记者正好遇上村支书万立华在为村民们宣讲,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理念,鼓舞大家一起为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分享家乡更大发展带来的“红利”。据悉,像这样村民们“听得懂、听得进”的宣传,该村近期已开展了16次。

据介绍,为了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赋能美丽乡村建设,鼎新村根据地形,在人口集中的区域分设了“幸福湾”“康庄坪”“思源坳”3个文化组团,整合资金近500万元,拟对80余户农户进行人居环境改善,包括房屋立面、庭院、绿化、农具棚、圈舍改造等。当公共空间焕然一新后,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农耕文化、张二娘的事迹以墙绘等形式呈现,增强其教育引导功能。

“没有产业的集聚,就没有人气的集聚,文化建设也就很难奏效。”万立华介绍,以发展蔬菜为主导产业的鼎新村,拥有3000余亩标准化蔬菜基地,是名副其实的“蔬菜村”。因村里富民产业越做越大,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民生设施逐步完善,越来越多村民选择留乡创业。

与此同时,村里不断开展的文化活动则让人心更齐、信心更足,从每月一次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到每季度一次的“坝坝宴”;从半年一次的“丰收庆典”,到每年一次的“乡村之星”评选,还有助农增收的番茄采摘节、花菜丰收节,这些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提升着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奏着“红绿交响曲”的鼎新村,正以独有的魅力和蓬勃的活力,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欢快前行。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