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
大年初三,位于大安区川南皮革城内的自贡源远井盐藏品馆开门迎客,由此揭开了“自贡婚庆民俗史展”的神秘“盖头”,如同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引领参观者踏上一场跨越百年的婚恋之旅。

现场展出的“万花不露底”双喜大字婚帐、“龙凤呈祥”手工刺绣被面,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寄托了新人对未来的期许。
在各种款式的手工刺绣展品中,一张印花丝巾特别引人注目。丝巾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印花技术,花瓣的色彩从浓到淡;左上角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在同类藏品中很罕见。
据了解,盐业兴盛为自贡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这里的婚俗礼仪。从婚聘合八字到订婚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盐业家族对婚姻匹配的严谨态度与细致考量。例如在合八字时,往往用毛笔将男女生辰书写在一张红纸上,但也有大户人家用白银铸成缀在一方锦缎上。据传,当年贡井胡家娶内江糖业首富之女的婚礼曾轰动一时,抬嫁妆的队伍绵延了好几公里……
当时,男女往往在新婚之夜揭开盖头的一瞬间,双方才第一次见面。因此盖头和用来“挑”盖头的器物都十分讲究。
“挑盖头不能随便拿根棍棍,必须用秤杆,寓意为‘称心如意’。”据自贡源远井盐藏品馆馆长杨源介绍,此秤杆有别于日常使用的杆秤,杆上只留有一个提须,代表夫妻感情“一心一意”,但下面的秤钩却采用双钩,意思是告诉丈夫“不能娶了老婆忘了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展品中还有一份宣统元年的改嫁协议,其上分别有“说合人”“在场人”“承担人”以及“自主改嫁人”签名,反映出当时不但婚礼十分隆重,对离婚或改嫁也格外慎重。
进入民国时期,自贡的婚庆习俗迎来了新旧交替的转折点,婚纱以及西式婚礼出现,登报致喜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川中日报》就刊登了多条自贡乡贤金文达先生向多对订婚人致喜的广告,展现了自贡人民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贡婚庆文化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婚礼形式趋于简朴。展览现场展出了川南行政公署时期(1951年),时任自流井区区长国书麟颁发的“民政字第零零壹号”结婚证,即官方颁发的第一张书本形结婚证书,以及带税票的婚书、印有盐业天车图案的婚书、“抗美援朝”字样的婚书等等。展品中还有盐场发明家、全国劳动模范徐大兴等本土名人的结婚证书。

进入当代,自贡的婚庆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庆景观。这一时期婚礼中出现了大量的“自贡制造”。
自贡市丝绸厂生产的精美被面,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和寓意美好的图案,成为了新人婚嫁用品的首选;此外自贡市糖果厂生产的各色糖果、自贡奶油瓜子、本地生产的带有“喜”字的各种酒类等,都成了百姓婚礼上的必备之物。与之配套的,是一张特殊的“证明”——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新人需持证明方能到门店购买上述物品。现场还陈列了上世纪的“婚宴餐单”,其中酸萝卜肥肠鸭、鸭血嫩兔等菜肴如今已淡出了餐桌。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这一时期婚庆拍照开始流行,东风照相馆成了不少新人的共同记忆。
“婚庆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最为绚烂喜庆的篇章。”杨源表示,自贡婚庆民俗史展不仅是对自贡百年婚庆文化的回望,更是对婚姻、家庭价值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颂扬,展览将延续到今年3月底。他希望这些珍贵的展品如同一串珠链,串联起自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