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周馨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又是凝聚乡村精神力量的黏合剂,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金钥匙”。
2024年以来,自贡市委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以“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为抓手,深耕乡村文化建设领域。通过科学谋划、资源整合、分步推进,以“重点培育”撬动“整体提升”,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硬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自贡市秉持“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挖掘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旅经济、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五大发展主线以及十项重点任务,并建立起“定点联系、结对帮扶、部门联动”的高效工作机制,确保政策精准落地,让乡村文化振兴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在蓝图的指引下,自贡市将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作为重要突破口,这一点在大安区八甲村的拾光记忆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去年以来,八甲村借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的东风,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市网信办的对口帮扶下,依托一馆一祠,系统挖掘村史亮点、典故传说、宗祠家训和乡贤事迹同时,聚焦三农日常,收集并展示了农耕老物件、荣誉奖牌和特色农产品等,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串联起八甲村的发展变化,既留住了乡愁,也展示了朴素自然的乡村之美。
放眼回望,自贡市近年来组织各村开展乡土文化资源调查,全面梳理村名村史、乡贤名人、宗祠家训、红色印记、典故传说和传统手艺等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古树古井古碑、老建筑老院落老物件,新建成村史馆(农耕文化馆、文化角)12处,展示民俗50种、名人52人、典故51个和各类老物件近500件,让沉睡在历史深处的乡土文化重焕生机,成为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记忆”。

此外,自贡市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通过组织40余场非遗传承人的传习和展示活动,将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这些举措不仅传承了乡土文化,更守护了乡村的精神家园,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文化振兴不仅要“留得住乡愁”,还要“看得见未来”。自贡市通过整合资源,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阵地建设是基础。记者此前在贡井区龙潭镇将军村采访时,发现该村“里子”和“面子”都焕然一新。这得益于该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儿童之家、民兵之家等于一体的文化服务阵地。
像这样的文化阵地在自贡正越来越常见。去年以来,自贡市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存量资源,新改建27处文化广场、长廊等设施,打造“稻梦小院”“百灵小院”等40余个特色文化空间。
这些举措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坚实的承载空间,也为后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月9日举办的2025年自贡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就是一个例证。

活动当天,贡井区莲花镇白仓村广场上人头攒动,周边村民从四面八方向村广场聚拢,歌舞《枫叶红时》、杂技《蹬技-鼓舞》、川剧《蜀韵霓裳》等节目轮番上演,一次次点燃全场气氛。随后,26家市级部门(单位)带来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明实践等服务,这场家门口的文化宴席,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让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丰富文化供给中,资源集聚效应尤为明显。自贡市整合宣传文化、农业农村、民政等多部门资源,构建起“16+16”帮扶矩阵——16家宣传文化单位定点帮扶重点村,市农业农村局、市融媒体中心、汇东股份等16家单位对口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累计统筹资金17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乡村文化建设长期面临的资源匮乏的难题。

在多种优质资源助力下,自贡市组织文艺院团、协会和本土文艺爱好者创作文艺作品208件,其中10首歌曲被村民作为村歌传唱。新培育乡土文化骨干76人,3人获评“四川省乡土文化能人”。新组建“大田文艺轻骑兵”“翼飞”舞龙队等文化队伍30支,举办“村晚”“村K”等村民站C位、唱主角的文化活动122场,带动群众自发组织“村歌大家唱”等活动146场,示范引领全市各村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800余场。
如今,优质的文化阵地、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浸润着自贡市的一个个村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为乡村治理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中,自贡市注重深化文明培育,涵养和美乡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们村现在有道德积分制度,做好事可以加分,做得不好会上黑榜,大家都争着做好事。”自流井区草堂村一位村民说。近年来,自贡市对标“全国文明村”标准,推动各村补短板、扬优势,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等五大实践活动,举办道德讲堂、思政讲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

据统计,全市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户”40户、“好婆媳”等典型案例35例,选树模范2725人,这种以身边榜样引导村民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村民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和践行。

移风易俗进一步彰显文化治理智慧。自贡市挖掘推广21个乡贤故事、55条家规家训,将“舍土修路”“见义勇为”等感人故事编入村规民约。大田村30户村民无偿让出宅基地修建村道的事迹,成为“以文化人”的生动范例。这种“德治+自治”的融合模式,让崇德向善从政府倡导逐渐转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而良好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它有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了矛盾纠纷,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乡村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自贡市依托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2024年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亮点。
眼下,作为四川省春季赏花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沿滩区永安镇刘山村八百多亩的彩色油菜花田已有零星花朵绽放,再过一段时间,将以最美盛放之姿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近年来,刘山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出新出彩。在“彩色油菜花观赏季”、“摸鱼季”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的助力下,该村已成为受到八方游客喜爱的“网红村”。

除了培育彩色油菜花节、红叶文旅季等特色文旅IP外,自贡市还打造“非遗工坊+农耕体验+主题节庆”立体模式,建成16处制茶体验馆、蔬香院等特色空间,开发出大丰土陶、袁氏月饼等非遗产品。
文化为乡村产业发展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提升了乡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消费,从而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16个重点村共接待游客超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
新媒体赋能,让乡村文化成功“破圈”。大田村的“二十四节气”墙绘通过短视频传播获赞百万,白仓村太空舱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乡村文创产品借助电商平台畅销全国。这种“线下体验+线上引流”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化就是生产力”。在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让乡村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更大的价值。

既有古树老井的乡愁记忆,也有网红墙绘的时尚表达;既有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也有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从思想引领到产业带动,可以看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的乡村文化,正不断激活千年盐都广袤乡村的内在活力,提升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汇聚乡村,全方位推动乡村走向繁荣富强。
乡村振兴的壮丽蓝图正徐徐铺展,今年,自贡市将继续深入实施“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