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学老师将AI作文全判0分”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教育圈激起千层浪。这一做法,看似简单粗暴,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类写作辅助工具层出不穷。不少大学生为了节省时间,或是在面对复杂作业时“偷懒”,选择让AI代劳。据不完全统计,近半数大学生都曾借助AI完成作文,其中一小部分甚至完全依赖AI生成内容,这种现象已然成为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顽疾”。
大学老师果断出手,将AI作文直接判零分,这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写作,从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学生思维的外显,是逻辑架构、语言表达与思想深度的综合体现。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写作,不断打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文字功底,在创作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习惯依赖AI,这些宝贵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泡影,长此以往,培养出的将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会复制粘贴的“空心人”。
可学生们对此也有自己的苦衷。大学课程繁重,作业、论文应接不暇,AI工具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一些学生表示,自己只是用AI获取灵感、整理思路,并非完全照搬,但老师的“一刀切”做法,让他们感到委屈。这种矛盾的背后,其实是教育理念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碰撞。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AI进入教育领域是大势所趋,完全禁止并不现实。但任由学生滥用,又会让教育成果大打折扣。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学校和老师不妨制定明确的AI使用规范,比如规定在论文创作中,AI辅助只能用于前期资料收集、初步提纲搭建,核心观点的阐述、论证过程的完善,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又能保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AI作文全判0分”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AI浪潮下,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接纳新技术的同时,守住育人的底线,让学生在技术的助力下,真正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幸静)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