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上升”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广东中小学生超重率虽略有下降,但肥胖率从8.37%攀升至8.61%,且小学学段肥胖率最高,高中学段增速明显,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青少年健康管理的新挑战,更敲响了全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警钟。
肥胖低流行下的隐忧:从“小胖墩”到慢性病危机
广东中小学生肥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基数庞大、增速显著,尤其县区学生肥胖率快速上升,暴露了城乡健康资源分配与生活方式变迁的深层矛盾。肥胖不仅是体态问题,更是健康隐患。儿童期肥胖可能延续至成年,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甚至影响认知发育与心理健康。广东省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达49.4%,每3人中即有1人超重,这预示着若青少年肥胖问题得不到遏制,未来慢性病负担将更加沉重。
追根溯源:生活方式变迁与健康意识的滞后
肥胖成因复杂,但核心在于“吃动失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饮食结构悄然改变。外卖普及、高盐高油的老火汤、晚餐过饱等习惯,导致热量摄入超标,而学业压力、电子设备依赖、运动时间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能量消耗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县区学生肥胖率增长背后,是城镇化进程中饮食西化与运动场地不足的双重挤压——经济水平提升带来了更多加工食品,但健康教育和体育设施未能同步跟进。
社会共治:健康中国的最小单元与最大合力
体重管理绝非个人责任,而是社会系统工程。家庭作为“最小单元”,需摒弃“以胖为福”的传统观念,主厨掌握健康烹饪技巧,家长带头践行运动习惯;学校应强化体育课程与食育教育,避免体育课为文化课“让路”;企业可参与建设健康食堂、健康步道,推动公共环境向“健康友好型”转型。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提出的“碎片化坚持”理念颇具启示:健康无需宏大叙事,上下班快走10分钟、每小时靠墙静蹲3分钟,日积月累即是良药。当全社会形成“体重管理是必答题”的共识,方能真正遏制肥胖蔓延趋势。
结语:守护健康腰围,就是守护未来
中小学生肥胖率上升,是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异化的缩影,亦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从“小蛮腰”到“健康腰”,不仅需要个体的觉醒,更依赖制度性支持与文化氛围的重塑。唯有将健康融入政策设计、教育体系与日常生活,才能为下一代筑牢抵御慢性病的防线,让“活力全运”的精神真正照进现实。(钟林峰)
编辑:冷观亮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