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扬帆启航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生态文明建设之重任,需在“舍得”之间,答好绿色发展这道“时代考题”。
“舍”短期政绩,“得”长远福祉,绘就“生态文明”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的“发展诗”。“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广大党员干部需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将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长远规划,以“绣花功夫”精细治理,用“工匠精神”打磨每一项生态工程和社会治理项目。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环境保护监管,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同时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筑牢社会稳定的基石,在社会治理中彰显生态文明的魅力,两者相辅相成,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共享和谐安宁、幸福安康的长远福祉。
“舍”粗放管理,“得”精细治理,铸就“环境保护”与“社会治理”协同推进的“和谐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党员干部需转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秉持精细之心,于细微处见真章。既要紧握“科技之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施策,又要织密“法治之网”,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还需深化“公众参与”,激发民众环保热情,让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哨兵”和“卫士”。在精细治理的道路上,铸就环境保护与社会治理协同推进的“和谐诗”,让人民群众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中共享美好生活。
“舍”因循守旧,“得”革故鼎新,谱写“创新驱动”与“绿色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需勇于跳出传统框架,摒弃旧有思维模式,以“敢为人先”的胆识拥抱变革,用“创新驱动”的钥匙解锁“绿色科技”的新篇章,每一项绿色科技的突破都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党员干部应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领航者”,既要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又要熟练掌握新兴科技的“操作手册”,将“创新因子”注入绿色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催生绿色经济新增长点。要敢于“破冰”,勇于尝试,以科技之光点亮绿色未来,让“创新驱动”与“绿色科技”如双翼齐飞,共同绘就一幅幅生态良好、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翟多三)
编辑:冷观亮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