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起,小学生21:00、初中生21:30未完成作业,都可以不做了!”近日,安徽省蚌埠市试行作业“熔断机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教育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对教育本质的一次回归,更是为孩子们的成长送上的一份珍贵“礼物”。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都是一个备受诟病的问题。挑灯夜战、熬夜写作业似乎成了许多学生的生活常态。长时间的作业压力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导致近视、睡眠不足等问题频发,还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逐渐失去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7.74小时 ,远低于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建议中小学生每天8 - 10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此紧张的学习节奏,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蚌埠市试行的作业“熔断机制”,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以明确的时间节点为“熔断线”,当小学生在21:00、初中生在21:30仍未完成作业时,家长签字后孩子即可停止作业,任课教师要予以谅解。这一机制的实施,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学生的休息权利,让孩子们不再被作业“牵着鼻子走”,能够拥有充足的睡眠,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第二天的学习中。同时,这也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传递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作业“熔断机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倒逼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质量,摒弃以往那些机械重复、惩罚性的作业,转而设计更具针对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提升教学效果,让作业真正发挥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作用。此外,教师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一项新政策的实施难免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部分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作业做不完会影响学习成绩,从而对“熔断机制”持观望或反对态度。毕竟,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成绩仍然是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对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明白作业“熔断机制”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一些自觉性不强的孩子来说,如何防止作业“熔断机制”被滥用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家长要发挥好监督作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社会也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倡导科学的教育方法。
作业“熔断机制”的出现,是教育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它为孩子们的成长“松绑”,让教育回归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来。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就一定能够让这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轻装上阵,追逐梦想。(龙牛)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