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而驻外机构人员因其岗位特殊性,往往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策反的重点目标。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驻外公职人员被策反案件,不仅暴露了境外间谍活动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也为全社会敲响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警钟。
案件中,驻外公职人员张某因沉溺于奢靡社交,被境外间谍以“投其所好”的方式步步引诱。从觥筹交错的饭局到精心设计的“桃色陷阱”,境外间谍机关通过掌握其不良嗜好,制造把柄实施胁迫,最终迫使张某沦为泄密工具。这一过程揭示了境外间谍活动的典型套路:以利益为饵,瞄准人性弱点,通过“感情牌”“把柄威胁”等手段实现操控。张某的堕落,既源于其个人纪律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也暴露出驻外人员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面临的严峻考验。
驻外人员身份特殊,接触的涉密信息敏感度高,一旦被策反,危害远超普通泄密案件。张某向境外提供大量内部信息,甚至签订“承诺书”约定长期合作,直接威胁我国政治、外交安全,损害国家利益。此外,此类事件若频发,可能削弱国际社会对我国驻外机构的信任,影响外交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案为驻外人员管理及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是筑牢思想防线:驻外人员需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强化忠诚教育与底线思维,认清自身岗位的涉密属性和境外环境的复杂性,自觉抵制诱惑,严守纪律红线。
二是筑牢制度防线:驻外机构应完善日常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反间谍风险评估,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审查与行为规范,建立“八小时外”社交活动的报备制度,阻断境外势力的渗透渠道。
三是筑牢法律防线:以《反间谍法》为依托,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明确“受胁迫后及时报告可免于追责”的救济途径,鼓励驻外人员主动报告异常情况,形成“预防—打击—挽救”的全链条治理。
此案的告破展现了我国反间谍斗争的坚定决心与能力,但维护国家安全须防患于未然。驻外人员尤需以案为鉴,保持清醒;社会各界亦应提高警惕,共同构筑反间防谍的钢铁长城。唯有将国家安全的意识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方能抵御暗流涌动,守护国之安宁。(王浩然)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