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1月21日,济宁的刘女士发帖称,当地一家公益团队在志愿者群发布了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募捐活动“请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一分也是爱”。刘女士的两个孩子准备每人捐10元钱零花钱,刘女士将合计20元转给活动发起者,对方却没收款,并回复说“抠”。在这则新闻中,纯真的孩子怀揣着对需要帮助者的善意,捐出了自己或许并不充裕的10元钱,却遭遇了成人世界的冷漠与偏见。这不仅令人痛心,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到底遗失了什么?
首先,捐款的本质是出于自愿和爱心,而非金额的大小。孩子捐出10元,无论这对他来说意味着多少,都是他心意的体现,这种善举应当被尊重和鼓励,因为它是人性中美好品质的流露。工作人员对捐款金额的轻视,实际上是对孩子善心的践踏,更是对捐款精神的误解。
其次,这一事件暴露出成人世界在价值观教育上的缺失。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要善良、要有同情心,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却往往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善良程度。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无疑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也会让他们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怀疑。
再者,这件事也提醒我们,社会应当更加注重培养人们的感恩与尊重之心。无论是捐款者还是被捐助者,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捐款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出于自愿的行为,因此,任何对捐款者的指责和挑剔都是不合理的。
面对这一事件,我们应当深刻反思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一方面,社会应当加强对捐款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明白捐款的真谛在于心意而非金额;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也应当加强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尊重和善良之心。
在这一事件中,孩子们的善心应当得到尊重和鼓励,而成人世界的偏见和冷漠,才是我们应当深刻反思和改正的地方。对于纯真的孩子来说,10元钱虽然不多,但他们的善心却是无价的,我们应当鼓励和保护这份善心,让它在成人世界中继续发光发热。同时,我们也应当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充满爱的社会。(杨梦婧)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