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多起消费者投诉,反映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自动扣费等问题。为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中消协发布提示,建议用户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免密支付已成为许多平台的“标配”——无论是网购、外卖,还是出行、订阅服务,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完成支付,极大提升了便利性。然而,便捷的背后,隐患也随之而来。
家中的老人、孩子可能因不熟悉操作,误触支付按钮,导致意外扣款;许多平台“开通容易关闭难”,用户需层层跳转才能找到关闭入口;一旦账号泄露,不法分子可借助免密支付功能迅速转移资金,消费者维权困难。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在支付环节“诱导”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例如,部分电商平台常在付款完成后弹出“开通小额免密”或“花呗快捷支付”的提示,字体较小、选项隐蔽,用户稍不留意就会误点开通。这种“默认勾选”或“弱提示”的做法,实质上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消协的提示直击痛点,但要真正捂紧“钱袋子”,仅靠消费者“自我警惕”远远不够,还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取消“默认开通”模式,确保用户主动选择是否启用免密支付;在显著位置提示风险,并提供一键关闭功能,避免“开通容易取消难”;对大额支付、异地登录等高风险交易增加短信、人脸识别等二次验证。监管部门需推动“免密支付默认关闭”的行业标准,严查诱导开通行为;要求平台对自动续费、连续扣款等服务明确告知,并简化退订流程;严厉打击盗刷、恶意扣费等违法行为,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
支付创新的初衷是便利生活,而非制造风险。唯有平台守规、监管从严、用户谨慎,才能让“免密支付”真正安全可控,成为数字时代的助力而非隐患。(黎燕)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