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福建泉州丰海路东海中学路段发生一起惨烈交通事故。一辆未上牌的黄色小米SU7 Ultra在市区道路以时速150公里狂飙,为躲避前方掉头车辆失控撞飞一名26岁骑电动车的女性。行车记录仪显示,撞击瞬间车速仍高达80公里/小时,受害者被抛飞数米,目前仍在ICU靠机器维持生命,家属称其已陷入脑死亡状态。事故视频迅速引发全网震动,中控台显示的极限车速、撞击瞬间的惨烈画面,以及受害者家属的悲痛控诉,将公众对“速度与安全”的争议推向高潮。这起事件不仅是个人驾驶失控的悲剧,更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交通安全问题的标志性案例,暴露出技术狂飙与社会安全底线之间的深刻矛盾。
一、是“车之过”还是“人之罪”?
事故责任尚未最终认定,但舆论场已掀起激烈争论。一方面,小米SU7 Ultra以“赛车级性能”为卖点,最高时速标称350公里,虽通过“新手模式”将日常车速限制在140公里/小时,并要求用户通过安全考试解锁高性能模式,但此次事故中驾驶员显然突破了这些限制。网友尖锐质疑:“车企将速度作为营销核心,是否在变相鼓励危险驾驶?”技术赋予的可能性与公共道路的安全性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断层。
另一方面,驾驶员漠视规则的行为成为众矢之的。普通道路飙至150公里/小时的行径被斥为“谋杀”,但类似事件绝非孤例。社交媒体上,小米SU7 Ultra车主炫耀“市区飙到300公里/小时”的视频屡见不鲜,暴露出部分群体对速度的病态崇拜。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责任链的断裂:车企提出的“地理围栏限速”仍停留在设想阶段,交通执法对超速行为的查处效率备受诟病,甚至舆论场中仍有声音为飙车开脱,称“车快不是错,控制不住才是问题”。这种集体迷失,正是悲剧滋生的土壤。
二、如何为“性能怪兽”套上安全缰绳?
要遏制技术狂飙下的安全失控,需构建技术、法律与文化的三重防线。技术层面,应推动动态限速系统强制落地,借鉴航空业“黑匣子”思路,让车辆根据实时路况(如学校、居民区)自动限速,超速时直接切断动力输出,而非依赖用户自觉选择驾驶模式;同时引入生物识别技术,通过面部识别或心率监测判断驾驶员状态,异常时自动介入降速。法律层面,需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对市区严重超速(如超限速50%以上)致人伤亡者,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而非交通肇事罪追责;若事故因车辆设计缺陷或安全功能失效导致,车企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文化层面,必须重构消费价值观,禁止车企以“极限速度”“赛道性能”为营销噱头,转而强调“安全冗余”“智能防护”;通过事故模拟体验、AR技术可视化超速撞击后果,彻底打破公众对“速度浪漫化”的幻想。
三、科技与人性的天平:安全应成为永不偏移的指针
这场悲剧的本质是科技与人性的失衡。当车企将“推背感”刻入品牌基因,当驾驶者将道路视为赛道,技术的进步便成了刺向文明的利刃。唯有让每一份性能的提升都与对生命的敬畏同步,让安全成为速度不可逾越的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出行”的承诺。正如网友所言:“你可以追逐风驰电掣,但每一条道路的尽头,都链接着一个家庭的灯火。”(王振成 )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