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 “17 岁彝族少女为 50 岁男子代孕产子” 的新闻,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各界引发轩然大波。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曝光的这一事件,让代孕这一被法律与道德双重唾弃的恶行,再度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一、伦理崩塌:少女沦为代孕牺牲品
17 岁,本应是在校园中追逐梦想、享受青春的年纪,却被无情卷入代孕的漩涡。据推算,少女接受胚胎植入手术时年仅 16 周岁,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却要承受代孕带来的巨大风险。从身体层面看,代孕过程中的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感染、产时大出血等严重健康问题,对少女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心理上,与自己孕育的孩子分离,将给她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这一事件中,代孕行为将女性的子宫工具化,把婴儿商品化,彻底践踏了伦理道德底线,让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
二、黑色产业链:利益驱使下的疯狂
在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背后,是一条隐藏在暗处、运作猖獗的代孕黑色产业链。一些代孕机构以学历明码标价卵源,本科 10 万元、研究生 15 万元,代孕佣金也依据胎儿数量浮动,单胎 18 - 20 万元,双胎最高可达 24 万元。更令人发指的是,部分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经济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利用他们的懵懂与困境,将其诱骗成为代孕工具。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这些人无视法律与道德,将代孕产业发展得愈发隐蔽且庞大。而当前法律对代孕产业链上诸多环节的规制不足,违法成本过低,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有恃无恐,敢于铤而走险。
三、法律困境: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我国在法律层面一直明确禁止代孕行为。2001 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严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代孕技术,民法典也规定相关医学科研活动不得违背伦理道德。然而,现实中代孕乱象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现行法律多聚焦于正规医疗机构,对代孕中介、非法从业者等其他关键环节的人员缺乏明确且有力的规制,导致执法时难以界定违法行为,取证困难重重。同时,各部门之间在打击代孕行为时,协同监管机制不完善,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未能形成高效紧密的合力,使得代孕违法者总能钻空子,逍遥法外。
四、雷霆整治:多管齐下斩除毒瘤
面对代孕这一社会毒瘤,必须采取雷霆手段,多管齐下予以整治。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应细化代孕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对代孕中介、非法提供辅助生殖技术者、代孕需求方等各环节人员的惩处标准,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再涉足代孕领域。其次,强化部门协同监管至关重要,建立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配合,全方位排查代孕线索,对代孕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打击,让代孕行为无处遁形。再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针对贫困地区和青少年群体,普及代孕的违法性与危害性,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从源头上减少代孕需求。
17 岁彝族少女代孕事件,是对社会的一次严厉警示。我们必须以这起事件为契机,坚决向代孕行为说 “不”,用法律的利刃斩断代孕黑色产业链,守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与人权尊严,绝不让此类悲剧再次发生。(陈洁 )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