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一号文件”连续22年聚焦“三农”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现值初春,广大党员干部应不负春光,“身入”乡村访民情、“心入”乡风知民意、“慧入”乡情暖民心,在乡村大地上“写生”,绘就乡村振兴的“满园春色图”。
“身入”乡村,以先锋之姿“单色起稿”,精心勾勒振兴的“中心构图”。“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党员干部是实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应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牢记权力源自人民,善用“一线工作法”,克服“水土不服”,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倾听群众的心声,关注百姓的冷暖,用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切实将惠民好事办好,把利民实事办实,让“下”而有“实”、“下”而有“为”、“下”而有“效”。
“心入”乡风,以踏实之势“大笔铺色”,重点突出振兴的“深厚底色”。“锅不热,饼不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民群众是政务服务永远的“终端”,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增进民生福祉的要求中,党员干部要从群众“满不满意”里,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定时地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把“低效管理”变为“高效运行”。要凝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下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功夫”,做好物质帮扶,用“雪中送炭”式的温暖行动,回应群众的殷切期盼,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主心骨”。要给予群众精神关怀,以“春风化雨”般的细腻举措,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皆落实”的执行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慧入”乡情,以创新之思“细节塑造”,悉心注入守正创新的“源头活水”。“知常明辨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党员干部应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要紧握“科技”之笔,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电商+农业”等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要饱蘸“创新”之墨,打造自主创新平台,鼓励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利用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彭麟寒)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