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本是餐饮行业的生命线,但在连锁加盟模式主导的扩张浪潮中,这一底线正被不断稀释。从杨铭宇黄焖鸡“剩菜回收”到绝味鸭脖健康证造假,从茉酸奶过期原料到麦当劳篡改保质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加盟模式的深层矛盾——资本逐利与民生责任的天平已然失衡。如今,连锁品牌一门心思追求“万店规模”,消费者却要为“舌尖上的安全”担惊受怕,这场信任危机亟待系统性破局。
一、扩张失控:加盟模式下的品控塌方
连锁加盟的本质是品牌价值与管理责任的“双重输出”,但在实践中,“加盟费经济”催生了重扩张、轻管理的行业痼疾。以杨铭宇黄焖鸡为例,其全国2500家加盟店中多次曝出“隔夜肉加色素回锅”“员工无证上岗”等乱象,根源在于品牌方只将加盟商视为“提款机”“摇钱树”,却未同步输出严格的品控体系。类似问题在绝味食品、麦当劳等品牌中同样存在:西昌绝味门店22名员工集体伪造健康证,暴露总部对加盟商资质审核的彻底失守;麦当劳多地门店篡改效期标签,折射出“总部巡查”流于形式。
加盟模式的矛盾在于,品牌方通过收取加盟费、原料费获利,却将食品安全风险转嫁给加盟商。当加盟商为压缩成本使用过期食材、减少设备维护时,品牌方往往以“独立经营”为由推卸责任。
二、防线失效:事后整改难掩制度性缺陷
面对舆情,品牌方的“三板斧”——致歉、关店、排查,已成标准化危机公关模板。杨铭宇黄焖鸡宣布“涉事门店永久关停”“全国排查整改”,绝味食品启动“健康证真伪核查”,看似雷霆手段,实则治标不治本。问题在于,此类整改多依赖“运动式治理”,缺乏常态化监管机制。
更深层的制度缺陷在于法律对品牌方的约束不够。《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虽然规定品牌方要承担管理责任,但处罚力度太小,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当一家门店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罚数万元,而其每月利润可达数十万时,这样的惩戒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三、破局之道:从“规模崇拜”到“价值重构”
破解食品安全困局,需从模式、技术、监管三方面重构行业生态。一要模式革新,平衡规模与质量。品牌方须摒弃“加盟即免责”思维,将供应链管理与加盟扩张深度绑定。例如,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核心原料,减少加盟商自主采购空间;建立加盟商淘汰机制,对多次违规者终止合作并公示,倒逼其重视长期信誉。二要加强监管,穿透监管盲区。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全链路透明化。如引入效期管理系统自动预警临期原料,通过AI监控后厨操作流程,开放消费者扫码追溯食材来源。外卖平台可联合监管部门,将骑手发展为“食品安全协管员”,利用其高频接触商家的优势,建立动态监督网络。三是监管协同,织密共治网络。由政府部门建立加盟品牌信用档案,对屡教不改者实施市场禁入,加大威慑力度;修订《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明确品牌方对食品安全连带责任,提高罚款额度至违法所得数倍。同时,鼓励消费者通过“明厨亮灶”“一键举报”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压力。
品牌方要清醒认识到,连锁加盟的终极目标不应是“万店规模”,而是“万家安心”。当资本逻辑凌驾于民生责任之上,再快的扩张也只是沙上筑塔。唯有将食品安全嵌入品牌基因,以技术筑牢防线、以制度划清底线、以共治凝聚共识,方能让每一份外卖、每一盘菜肴都经得起良心的拷问。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才是企业真正的“万店基石”。(夏燕伟)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吴山冠
0